政 府 工 作 報 告
——2006年3月1日在杭州市余杭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政府區長 劉慶龍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區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05年工作和“十五”發展回顧
2005年是我區為全面實現“十五”計劃各項目標任務而努力奮斗的一年。一年來,我們在中共余杭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再造工程”和“三大跨越”目標,突出經濟建設中心,注重統籌協調發展,緊緊依靠全區人民,開拓創新,團結拼搏,較好地完成了區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經濟持續較快發展
2005年,全區生產總值(GDP)初步測算為285.79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78億元,增長8.8%,第二產業增加值163.7億元,增長16.6%,第三產業增加值95.31億元,增長15.1%;實現財政總收入40.0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0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3.9%和37.4%。
工業經濟繼續快速發展。“沖刺千億”和“三年翻番”任務圓滿完成,實現工業總產值1044億元,增長34.3%,按新口徑統計為784.8億元,增長33.6%;完成工業生產性投入75.72億元,增長6.3%;實現工業利潤35.9億元,增長30.1%;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88.3億元,增長21%,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21.8%;規模企業達到1367家,比上年凈增468家。著力化解要素制約,盤活存量土地1297畝、閑置廠房59.96萬平方米;藍天天然氣發電廠并網發電,塘棲熱電廠擴建、海聯熱電廠擴建、乾元變電所二期、亭趾輸變電、廟港輸變電等工程建成使用,新增主變容量38.4萬千伏安;新增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7個,擔保貸款11.45億元。全面開展百家示范企業創建活動,企業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加大企業科技創新力度,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9家,華立儀表、八方電信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繼續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成功舉辦中國(浙江)國際家用紡織品博覽會。繼續實施重大項目聯系制度,益利素勒、威呢斯陶瓷等企業建成投產,華立五常基地、廣德國際等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獲得省級著名商標8件,市級著名商標19件;新增省級名牌產品4個,市級名牌產品10個,老板牌吸油煙機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專利授權量359件。繼續加快工業園區和功能區基礎設施建設,余杭經濟開發區東西大道、中心大道、寧橋大道基本建成。
都市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實現農業總產值41.1億元,增長9.3%。完成6個中低產田改造示范工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穩定。農業產業化經營成效明顯,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31億元,增長32.8%,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繼續加快農業園區建設,特色農業園區達到30個,區高新農業示范中心落戶項目達24個,實現加工產值7150萬元。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本牌鱉標準化示范區被認定為國家級無公害產品和養殖基地。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完成1028名農民技術職稱評審,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達52家。進一步加強動植物防疫檢疫工作,禽流感等疫病防控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扎實推進綠化造林,完成低產林改造2398畝,平原綠化870畝。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投入水利建設資金1.85億元,完成西中等9座10萬方以上水庫保安達標和四嶺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啟動東苕溪土橋灣鐵路橋退堤擴孔工程建設。
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65億元,增長15.1%。制定實施商業網點規劃和扶持政策,啟動鎮鄉商業網點控制性詳規編制工作。新世紀五金機電市場、杭州康橋良渚汽車品牌一條街等項目建成開業,杭州農副產品交易中心、沃爾瑪購物廣場、宏豐家居城等重點商貿項目進展順利。新建供銷連鎖超市13家,實現連鎖超市鎮鄉、街道全覆蓋。開設村(社區)放心店232家,其中88家為供銷連鎖放心便利店。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82.14萬人次,增長11.73%,實現旅游總收入22.77億元,增長18.1%。成功舉辦第四屆中國茶圣節,推出山溝溝紅色之旅活動,雙溪漂流景區成為中國十佳漂流景區,良渚文化村、南湖休閑度假區等旅游項目扎實推進,余杭旅游集散中心建成運營。房地產市場健康穩步發展,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65.16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128.11萬平方米。全區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達413.73億元,增長22.4%;貸款余額279.76億元,增長19.2%。
二、改革開放縱深拓展
各項改革繼續深入。深化完善政府機構改革,區發展計劃局改組為區發展和改革局,組建了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貿易局,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正式運作。健全政府投資決策機制,制定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深化部門預算制度,實行新一輪鎮鄉財政體制,成功實施鎮鄉街道公務用車改革。加快調整工業企業管理體制,97家工業企業實行屬地管理。基本完成基層供銷社產權制度改革,有序推進工業資產公司整體改制。深入開展企業上市促進工作,華鼎集團在香港成功上市。深化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改革,完成20余萬平方米公建綠地和9500余只路燈養護招標工作,城區市政、環衛、綠化維護作業合同化管理率達到100%。大力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農村合作銀行正式成立。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進展順利,完成36個村的改革工作。
開放型經濟取得較好成績。突出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完善招商工作機制和考核辦法,組織參加了西博會投資合作周、日本世博會、歐洲(意大利)等招商活動。積極引導以民引外,成功實施美國卡萊并購科特汽配、德國海因茲并購三星玻璃,意大利工業制造基地落戶余杭。新批外商投資項目72個,完成合同外資30444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3150萬美元,分別增長35%和42%;全區實際到位內資49.45億元,其中市外資金16.77億元。外經外貿工作形勢良好,新批境外投資項目8個;實現外貿出口交貨值161億元,增長29%;自營出口11.57億美元,增長52%。
三、城市建設有序推進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繼續加強城市規劃,編制完成了塘棲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和睦水鄉概念性總體規劃和城市管理、城區廣告布點等專項規劃。不斷健全市政設施,逸仙路改造、沿山路改造、人民路西延、臨平山景觀改造等工程基本完成,迎賓路鐵路立交、迎體路一期、南苑路一期、高教路一期、水景園等工程進展順利,紅豐立交橋交付使用。穩步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02省道桿線上改下、104國道祥符橋至繞城公路改造、滬杭高速余杭段拓寬、文一路延伸和漕雅線改建等工程圓滿完成;杭徽高速余杭段、杭浦高速余杭段、320國道5號橋至翁梅連接線、東西大道延伸段、杭徽高速五常連接線等工程正在抓緊建設;三大港口作業區、武獐航道養護、申嘉湖杭高速余杭段等工程開始啟動。臨平塘棲供水二期工程完成工程總量的80%,瓶窯、運河、余杭、中泰等鎮鄉自來水管網延伸工程基本完成,新增日供水能力5萬噸。
城市形象不斷提升。完成城市管理辦公室組建工作,城市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組建喬司、運河等9個城管執法中隊,基本實現城管綜合行政執法全區覆蓋。大力開展城管執法示范街創建活動,切實加大市政公用設施保護力度。繼續實施城鎮綠化工程,新增城區綠地42.3萬平方米。違法建筑專項整治取得初步成效,拆除違法建筑13.99萬平方米。整頓和規范小區物業管理,啟動實施舊小區物業管理試點。全面開展星級服務社區創建活動,社區用房全部達到標準。強化工業污染管理,關停污染企業21家。
村鎮建設積極推進。深入開展村莊規劃編制工作,編制完成67個村的村莊規劃。扎實推進"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完成6個省(市)級示范村、25個市級重點整治村和25個一般整治村建設。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啟動農民多層公寓建設。積極創建生態鎮村,建成省級生態鎮1個、市級生態鎮3個、區級生態村20個。基本建立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收集和處理系統,完成9個農村生活污水凈化處理工程。認真實施《河道整治規劃》,整治河道136.2公里,完成苕溪流域養鴨和外蕩水面河蚌育珠綜合整治。啟動新一輪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完成10個村級辦公場所改建工作。
四、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舉辦大型人力資源交流會2期,引進各類人才1711人。加快推進"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星橋小學、黃湖小學等項目建成使用。繼續實施新課程改革,順利通過國家級課改實驗區驗收,高考綜合指標躍居全市第二位。順利承辦2005年全國盲人門球錦標賽,成功舉辦區第三屆藝術節和第八屆人民運動會,區圖書館新館建成開館。積極實施良渚文化遺址保護和開發,遺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重點遺址區環境整治取得新進展,良渚文化博物館新館建設進展順利。廣電和文化市場管理體制基本理順,組建了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大隊,成立了有線廣播電視網絡傳輸有限公司和網通信息港有限公司,數字電視成功開通。創建《城鄉導報》,形成宣傳輿論和文化服務新窗口。基本建立公共衛生和急診急救體系,試點推出"惠民醫院",成立了4個衛生監督分所,衛生監督執法力度繼續加大,衛生鎮、村創建深入開展。計劃生育優質服務不斷深化,流動人口計生管理服務機制進一步完善。第一次經濟普查圓滿完成,1%人口抽樣調查基本完成。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依法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力度,全區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3.96萬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5.13萬人。實行養老保險費按企業職工工資總額征繳辦法,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進一步規范。9750名征地農轉非人員參加了養老生活保障,有3840人開始領取生活保障金。加強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率達到99.8%。完成全區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新建非正規就業組織19家,舉辦勞動力交流會74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辦法,參保率達到97.25%。健全社會幫扶"三級救助圈",全年共幫扶各類困難群眾12021人次,發放幫扶資金2595.31萬元。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89.21%,城鎮"三無"對象全部實行集中供養。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實事工程"順利推進。新增區級放心菜基地500畝、放心菜專柜100只、放心菜監控面積2000畝,"放心菜"合格率達到93%以上;加強機械化屠宰場管理,"放心肉"合格率達到98%以上;在主要農貿市場實行豆制品準入制度,對49家豆制品生產單位進行了檢查整頓;創建市級以上綠色農貿市場2家,其中邱山農貿市場成為國家級綠色農貿市場。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12.15萬平方米,完成5.25萬平方米。新建和改造通村等級公路94.4公里,改建和維修縣鄉道路橋梁、民間橋梁297座。在區內主要公路上設置公交候車亭155只;實施3個鎮鄉汽車站建設,完成2個。大力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凈增就業崗位15273個,幫助6836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其中就業困難人員2461人,培訓失業人員、征地農轉非人員4670人,農民技能培訓10087人。加快教育、衛生公共設施建設,臨平一小新校區和婦幼保健院門診病房綜合大樓投入使用,區殘疾人康復中心建設開始啟動。進一步加快農村改水建設步伐,新增18個村通自來水,新增受益人口4.5萬人,完成城區"一戶一表"改造7347戶。建立流動舞臺,送371場演出到基層。實施社區衛生服務建設工程,完成2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5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實施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改造小巷道路13500平方米。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2005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175.57億元,同比增長2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863元,增長11.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679元,增長10.2%,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五、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入。認真學習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扎實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開展基層文明創建活動,合力創建省級示范文明城區。統籌城鄉文明建設,組織開展百家文明單位和百個村"雙百結對,共創文明"等活動。認真組織城市化教育、"公民道德宣傳月"、"太炎讀書年"和"相約周末文化夜市"等教育實踐活動,市民素質進一步提高。凈化育人社會環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繼續加強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雙擁、人防工作,圓滿完成征兵任務。
"平安余杭"建設扎實推進。深入開展"平安余杭建設年"活動,完善"打、防、控、疏"長效機制,嚴厲打擊各類刑事和經濟犯罪活動。強化基層綜治組織規范化建設,鎮鄉街道綜治工作中心建成率達100%。成立區政府群眾來訪接待中心,健全矛盾化解調處機制,群體性事件同比下降74.47%。強化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全區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實現事故發生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數同比零增長。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切實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
民主法制進一步健全。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人大代表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支持和配合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支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工作。認真辦理和落實人大代表的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結率100%。進一步加強村級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全國首創村委會"自薦海選",122個村完成村委會換屆工作。制訂實施行政許可公示和行政案件應訴辦法,行政執法責任制進一步深化。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積極迎接省市"二五"依法治區和"四五"普法教育考核驗收。全面啟動三級社區矯正組織網絡,人民調解和法律服務工作得到加強。
政府自身建設繼續加強。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扎實開展機關效能建設,政府服務水平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切實執行政務公開,完善政府采購、重大項目招投標等制度,財政性建設項目管理和審計工作得到加強。健全經濟社會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聽證等制度,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進一步提高。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政府快速反應能力得到增強。開通政府門戶網站,啟用電子政務系統,政府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嚴格執行各項廉政規定,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層層落實。
檔案、地方志、外事、民族宗教、臺灣事務、僑務、老齡、關心下一代、殘疾人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績。
各位代表,2005年是實施"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區已全面完成了"十五"計劃確定的各項主要目標任務,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較大成就,為實現"三大跨越",建設現代化都市新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五"期間,我們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綜合實力再上臺階。堅決貫徹宏觀調控政策,努力化解要素制約,扎實推進"再造工程",強化工業主體地位,積極發展都市農業,加快發展服務業,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2005年與2000年相比,全區生產總值增加148.1億元,增長107.5%,年均遞增15.7%,人均GDP超過4200美元;財政總收入增加30.77億元,增長332.3%,年均遞增34.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增加19.46億元,增長545.1%,年均遞增45.2%;農業總產值增長58.6%,年均遞增9.7%;工業總產值增長258.1%,年均遞增29.1%;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10%,年均遞增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15.6%,年均遞增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5.6%,年均遞增14.4%;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增長225.1%,年均遞增26.6%,貸款余額增長244.7%,年均遞增28.1%。2004年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列全國百強縣第16位,比2000年上升7位。
"十五"期間,我們始終堅持開明開放促開發,進一步推進各項改革,發展活力日益增強。積極開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成撤市設區、鎮鄉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政府機構改革有序實施。深化鎮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推行部門預算制度,公共財政框架初步建立。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立了行政服務中心。繼續推進企業改革,做好國有集體企業改革的規范完善工作,基本完成行政性公司改革。完成城市基層組織體系改革,組建社區59個。大力實施農村改革,完善二輪土地承包工作,全面免征農業稅,開展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建制村撤并工作。住房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文化、體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單位改革取得新進展。經濟外向度不斷擴大,五年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29家,實際利用外資3.88億美元;外貿出口交貨值累計達到554億元,年均遞增29%;自營出口累計達到32.08億美元,年均遞增40%。
"十五"期間,我們始終堅持統籌發展,加快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城鄉面貌顯著改善。圍繞"融入大都市,建設新余杭"目標,不斷完善城鄉規劃體系,積極構筑基礎設施網絡,扎實推進生態城區建設,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一副三組團"整體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五年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01.82億元,建成交通和城市道路529公里,臨平副城建成區面積達到17.42平方公里,城區防洪工程基本完成,人民廣場等公共設施建成使用,供電、供水、通信、排污等設施日趨完善。五年累計投入環境整治、生態建設資金19.5億元,城鄉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8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8.14平方米,累計完成河道整治350公里,"創模"工作順利達標。建立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機制,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十五"期間,我們始終堅持執政為民,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政府執政理念和行政能力得到提升。扎實推進各類文明創建活動,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區。全面完成"二五"依法治區和"四五"普法教育工作,全民法律素養進一步提高。全面啟動文化名區建設,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人口計生和社會保險、扶貧幫困等社會事業長足發展。科技綜合實力列全省第11位,比2000年提升5位。五年完成教育投入14.28億元,所有鎮鄉均成為省級教育強鎮,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95.07%。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抗擊非典取得勝利,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均為1.79‰。群眾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江南水鄉博物館等一批文化體育設施建成使用,成功舉辦和承辦了"同一首歌·走進余杭"等一系列大型文體活動。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五年新增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77314人,醫療保險70179人。五年累計幫扶各類困難群眾181212人次,發放幫扶資金16523.78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4.2%和10.5%,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年均遞增18.9%。
各位代表,"十五"期間和2005年,我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是區委正確領導和全區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也是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以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解放軍、武警駐余杭部隊、預備役部隊和中央、省、市駐余杭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余杭建設和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還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在政府工作中也存在著一些缺點和不足:經濟結構調整任務艱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還不夠快,服務業發展區位優勢未能充分發揮;資源要素集約利用水平還不高,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轉型發展步伐需進一步加快;城鄉居民就業和增收難度增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比較突出;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不足,未能充分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各種不穩定因素仍然較多,維護公共安全、社會穩定面臨很大壓力;政府服務水平和辦事效率還不高,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著力解決。
“十一五”時期奮斗目標和工作重點
"十一五"時期是我區推進"三大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現代化都市新區的關鍵時期。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面臨著新的發展環境。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更加活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格局加速形成。我區經濟自主增長活力不斷增強,支撐快速發展的基礎更加鞏固。我們正面臨著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黃金發展期和戰略機遇期。同時,宏觀形勢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圍繞人才、資源、市場、技術的競爭更加激烈,資源、環境制約進一步凸現。我們必須把握全局,順勢而為,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與時俱進的發展思路、扎實有力的工作措施,努力實現我區經濟既快又好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十一五"時期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解放思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為要求,以加快"融入大都市,建設新余杭"步伐、實現既快又好發展為主線,扎實推進"三大跨越",努力在創強爭優中建設經濟強區、生態城區、文化名區、法治城區,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步伐。
"十一五"時期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力爭到2010年形成"一副三組團"現代化都市新區格局,率先建成文明富庶的小康社會,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扎實基礎。到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突破500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按戶籍人口人均生產總值超過60000元;財政總收入力爭突破1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力爭突破5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大致調整為5∶55∶40;城市化水平達到6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0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00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為實現上述目標,"十一五"期間,政府工作必須按照"科學、提升、創新、和諧"的要求,著力把握好以下工作重點:
——更加重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做到既快又好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面對日益激烈的區域競爭,我們要堅決克服自滿、畏難等不正確的思想,自加壓力,負重奮進,乘勢而上快發展,創強爭優再進位。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切實把科學發展的要求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加快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努力做到既快又好。繼續推進"再造工程",堅定不移建設經濟強區;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堅持不懈建設生態城區;充分挖掘文化積淀,齊心協力建設文化名區。堅持加速融入,加強"一網三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一副三組團"成形。堅持開放帶動,提升外向型經濟質量。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更加重視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優化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是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必然選擇。面對土地、能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構成嚴重制約的實際,我們要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項目,建立綠色制造體系。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優化產業布局,努力形成"一區三走廊"產業發展格局。堅持都市效益農業發展方向,加快農業園區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堅持錯位優勢發展,壯大商貿物流、休閑旅游、房地產、金融保險等主導服務業,積極培育信息服務、文化服務、中介服務、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全面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
——更加重視改革創新,大力增強體制機制活力和科技創新能力。改革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面對體制機制先發優勢正在弱化的實際,我們要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實現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從要素推動向創新推動轉變,努力建設科技強區,奪取新一輪區域競爭的主動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企業股份化改造,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培育上市企業,加強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完善國有資產監管和運營體系,加快建立公共財政體系。積極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大力實行政務公開,分類實施事業單位改制,建設法治基礎上的公共服務型政府。深入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加快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積極培育科技創新主體,大力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和專利工程,鼓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更加重視以人為本,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社會和諧是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條件。面對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結構轉換、觀念轉變使得積累性矛盾與先發性問題相互交織的實際,我們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提高市民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統籌兼顧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大力推進"平安余杭"建設和文明創建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努力建設教育強區、人才強區、衛生強區、體育強區。積極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解決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大力實施"三五"依法治區、"五五"普法教育規劃,努力建設法治城區。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公共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006年主要工作任務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五年倍增都市農業、第三產業的關鍵之年,是工業經濟突破千億臺階后再創新高之年。做好今年各項工作,為"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事關全局,十分重要。
今年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區委十一屆八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注重自主創新,提高發展質量,加強統籌協調,構建和諧社會,扎實推進"三大跨越",促進全區經濟既快又好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加快建設現代化都市新區。
2006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區生產總值322.5億元,增長12.8%;工業總產值940億元(新口徑),增長20%;農業總產值44.5億元,增長8%;財政總收入45.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4.41億元,分別增長13.92%和6.0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7億元,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億元,增長15%;自營出口13.3億美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50元,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550元,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5‰以內。
為實現上述目標,今年我們要重點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優化調整,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推動工業經濟健康發展。著力化解要素制約,引導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完成工業生產性投入75億元,其中技改投入37億元。大力培育規模企業,力爭規模企業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的58%,100家企業銷售收入超億元。切實抓好重點項目申報工作,大力推進華立儀表、春風摩托等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鞏固輕紡、機械、電子、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實施家紡產業發展規劃,啟動東湖、仁和印染后整理區塊建設,家紡產業產值達到150億元。深化百家示范企業創建活動,大力培養優秀企業經營者。加大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加快形成產業集群和企業梯隊。進一步發揮鎮鄉工業主陣地作用,新培育2個工業產值超百億鎮鄉。加快余杭經濟開發區建設,繼續實施以"5118"工程為主體的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企業產值突破百億元。全力支持杭州錢江經濟開發區開發建設。
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進一步完善服務業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加快構筑現代服務業體系。繼續實施"1525"工程,加快推進杭州農副產品交易中心、諦都科技城、沃爾瑪購物廣場等商貿物流項目。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商貿服務企業和品牌商品,努力提升"聚樂園"、"匯昌"等地方老商貿品牌。全面規范鎮鄉商業流通市場,建設禹倡余杭、超山龍洞配送中心。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健全市場秩序長效管理機制。完善旅游產業發展和旅游資源保護政策,大力推進南湖休閑度假區、良渚文化村等項目建設,承辦好第五屆中國茶圣節、雙溪漂流水上狂歡節及2006世界休閑博覽會等活動。力爭全年接待游客達到31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25億元。著力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加大經濟適用房和普通商品房供應,嚴格房地產市場監管,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繼續大力發展金融、保險、信息、文化、中介、社區服務等其他服務業,積極培育創意產業、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
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健全招商引資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拓寬招商領域,爭取在基礎設施、農業和服務業等方面有新突破。力爭全年合同利用外資3.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4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40億元,其中市外13.5億元。進一步鼓勵企業擴大自營出口,提升出口產品檔次。加大外貿政策導向力度,提高企業抵御風險能力。鼓勵優勢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設立境外企業和窗口8個。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繼續做好對口幫扶和山海協作工作。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制定循環經濟專項規劃,建立循環經濟激勵機制。大力提倡清潔生產,建設10家循環經濟示范企業、30個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努力推進園區循環經濟發展,啟動5個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余杭經濟開發區爭取列入省第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建立綠色產品扶持政策體系,積極倡導綠色消費。
二、城鄉統籌,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繼續促進農村繁榮。統籌城鄉發展,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長效機制。優化村莊布局,加大中心村建設力度。大力推進農民多層公寓建設和宅基地復墾,啟動高山農民遷移工程。深入實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創建6個省(市)級示范村、26個市級重點整治村和25個一般整治村。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系統,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15個。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組合式幫扶,落實幫扶項目23個。建立村級郵件中轉站,逐步實現農村郵件投遞到戶。全面實施萬名農民電子信箱工程,發展農民信箱注冊用戶10000戶。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加強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調整優化大田種植結構,穩定糧食生產。實施徑山茶、塘棲枇杷等8個萬畝工程,逐步形成優勢主導產業帶。壯大農業園區經濟,申報市級種子種苗基地10家。充分發揮高新農業示范中心引導帶動作用,爭取輻射帶動面積達到5000畝。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新增農業龍頭企業10家,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39億元。著力加強科技興農,培育農業科技示范園區10個、高效農業示范戶100戶。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培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企業10家。進一步理順畜牧獸醫管理機制,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工作。改造低產竹林1萬畝,建成生態公益林22萬畝。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仙佰坑、皮山塢等10座10萬方以上水庫保安達標工程,加快東苕溪土橋灣鐵路橋退堤擴孔工程建設。
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征用和村級留用地制度,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落實專項資金,逐步解決2003年底前失地農民養老基本生活保障。完善農村集體土地承包制度,開展林地流轉試點。改善農村金融信貸服務,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30家,培育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10家。
三、改革創新,進一步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深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實施"十一五"規劃綱要,編制好24個重點專項規劃。完善指標體系,進一步健全鎮鄉(街道)、部門工作考核機制。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加強區行政服務中心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設。繼續深化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和政府負債管理,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基礎設施社會化運作,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切實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繼續加大企業改制遺留問題處置力度,基本完成工業資產公司整體改制工作。加大上市后備企業培育力度,積極促進企業上市。全面推進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40個村的改革任務。切實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完成10個以上村的撤村建居工作。
努力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增強科技綜合實力,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5%,新產品產值率達到10%。繼續推進"四大科技合作機制"平臺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孵化器作用。制定出臺企業自主創新扶持政策,新建企業研發中心20家,其中市級以上5家。設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金,大力扶持培育天暢科技等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繼續加強省級余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鼓勵企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中小企業信息化改造步伐。加強知識產權知識培訓和專利申報服務,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增長35%和30%。著力打造品牌經濟,積極推行品牌共享,構建區域性品牌,加快產業集聚向品牌集聚轉變。力爭創國家級名牌產品1個,馳名商標1件,省級名牌產品2個,市級名牌產品8個。
切實加強資源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繼續嚴格土地管理,進一步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嚴格執行投資強度和容積率"雙控"指標,加快推進標準廠房和多層廠房建設,進一步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加大耕地保護力度,繼續推進標準農田建設,完成10000畝建設任務。制定降低能耗工作計劃,降低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水平。綜合運用價格、稅收等多種手段推動節能降耗,深化有序用電管理,擴大階梯電價覆蓋面。加強新能源新技術開發和應用,鼓勵發展節水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建立健全建筑節能促進機制,大力倡導綠色建筑。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勵生產和使用新型建材。倡導節約型生活消費模式,增強全民節約意識。
四、提升完善,不斷增強城市集聚和承載力
加快構建基礎設施體系。市政方面:完成水景園一期、迎賓路鐵路立交、迎體路一期、南苑路一期等工程,加快推進人民路西延二期、臨丁路二期等工程,開工建設地鐵一號線余杭段相關工程,合理有序實施城區架空線路"上改下"工程。推進管道燃氣市場整合,逐步推廣使用天然氣。交通方面:完成杭徽高速余杭段、320國道五號橋至翁梅連接線、東西大道延伸段、杭徽高速五常連接線、武獐航道養護等工程,加快實施杭浦高速余杭段、申嘉湖杭高速余杭段、余杭港區等工程,積極做好15省道二期、東西大道延伸二期等工程前期準備工作。供電供水方面:完成臨平塘棲供水二期工程,實施徑山、黃湖供水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13萬噸。完成博陸輸變電等8個電網工程建設,開工建設潘板輸變電等5個電網工程,凈增110千伏主變容量28.7萬千伏安、220千伏主變容量18萬千伏安。通信方面:完成智能化電話平臺建設,實現互聯網寬帶全覆蓋。
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和管理。繼續完善"一副三組團"規劃,開展城市公共設施布局、塘棲水鄉等規劃編制,優化鎮鄉和村莊布局規劃。加強規劃銜接,嚴格規劃程序,確保規劃的嚴肅性。積極探索數字化城管模式,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城管綜合執法機制,深化城管執法示范街創建活動。健全違法建筑防控網絡,繼續加大拆違力度。建立戶外廣告、城市停車管理機制,加強城市公共資源管理。加快社區硬件設施建設,建立區社區服務中心,提升社區管理服務水平,積極爭創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城區。
繼續加強組團功能建設。建立組團建設協調機制,創新組團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模式。優化組團內部功能布局,綜合配置組團內部資源要素。加速與主城的基礎設施對接,實施古墩路延伸、拱康路等工程建設。完善組團間交通道路網絡,推進瓶倉路倉前段、余倉路、高教路、勾仁大道等工程建設,開展良睦路等工程前期準備工作。著力完善余杭組團基礎設施體系,開工建設海曙路、南湖東路、五常大道西延等工程。加快推進鳳都假日酒店、良渚國際度假酒店、塘棲大廈等工程建設,提升組團城市形象。
著力改善生態環境。深化"創模"成果,全面推進生態區建設。積極創建生態鎮村,創建生態村25個。加強水、氣、聲等環境綜合整治,提高城鄉環境質量。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三大組團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實施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加快河道整治步伐,確保完成141公里河道整治任務。啟動百公里"生態長廊"建設,新增綠地50萬平方米。加強農業生態綜合整治,健全苕溪禁鴨、外蕩禁蚌、畜禽禁養長效管理機制。深化綠色創建活動,創建綠色社區10個。
五、協調發展,著力構建和諧社會
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深入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營造全民學習的良好風氣,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以創建省級示范文明城區和新農村建設為載體,豐富創新"相約周末文化夜市"等活動,擴大精神文明建設覆蓋面,提高文明創建的實效性。積極開展對外宣傳和交流,提升余杭知名度。繼續做好雙擁工作,廣泛開展軍警民共建活動,關心和支持駐余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建設。重視國防教育,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和人民防空建設,認真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加強老年人、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等事業建設,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做好外事、民族宗教、臺灣事務、僑務、檔案、地方志等工作。
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繼續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大力引進和培養各層次緊缺人才。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積極創建省市級"東海文化明珠"、省民間藝術之鄉和文化村(社區)。積極推進良渚文化遺址的保護和開發,繼續抓好重點遺址區環境整治工作,認真實施文化遺產日和文化宣傳周活動。加快農村有線廣播電視網絡建設,有線廣播入村通響率達到85%以上,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80%以上。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布局規劃,加快余杭中學遷建、良渚中學、瓶窯鎮中等工程建設,配合做好省委黨校新校區、嘉泰學院二期工程建設。開展第三輪學校結對幫扶活動,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完善農村衛生保障體系,建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專項資金和農民健康體檢專項資金。廣泛開展愛國衛生工作,積極創建衛生鎮村,加強衛生監督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區公共衛生中心大樓和區第一人民醫院遷建工程建設。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完成區游泳館建設,加快推進區體育中心田徑場改造工程。實施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完善利益導向機制,進一步穩定低生育水平。積極開展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繼續加強依法統計工作。
著力建設法治城區。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依法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定期報告工作和匯報重要情況,注重聽取區政協的意見、建議,主動接受民主監督,切實做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積極支持民主黨派、工商聯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發揮民主參與和監督作用。主動公開政務信息,自覺接受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監督。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探索行政執法績效評估和獎懲制度。進一步落實《村務工作規則》,積極開展民主法治社區創建活動,完成鎮鄉政府換屆工作。認真抓好 "三五"依法治區和"五五"普法教育工作,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建設法治城區。
全力維護社會穩定。深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打、防、控、疏"一體化工作機制,加強科技強警,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嚴重刑事和經濟犯罪活動。認真做好信訪和人民調解工作,努力化解各類不穩定因素,積極預防、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進一步健全監管網絡,深化專項整治,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建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機構,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公共安全管理。
切實關心群眾生活。繼續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新增就業崗位10000個,幫助7000名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依法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4.5萬人和15.5萬人。深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確保參保率達到98%,報銷比例達到30%。完善"三級救助圈"運行機制,實現全區困難群眾幫扶救助全覆蓋。切實關心外來務工人員生活,著力解決拖欠民工工資問題。按照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原則,年內努力抓好以下10項政府"實事工程"。
1、實施"千鎮連鎖超市和萬村放心店"工程,鎮鄉連鎖超市和放心便利店總數達到180家以上,70%的建制村有連鎖便利放心店。
2、大力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確保生豬定點屠宰鎮鄉覆蓋面100%,"放心肉"上市率98%以上;創建規范化農貿市場2家。
3、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解困房、廉租房、安置房10萬平方米,完工5萬平方米。
4、從2006年春季開始,全區城鄉義務教育免收雜費。
5、實施"通村連網工程",改造組際自然村道路80公里;實施"村村通公交工程",建制村公交班車通達率達到100%;開工建設3個鎮鄉汽車站。
6、加快社會公共事業項目建設,實施區科技館、老干部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和工會活動中心建設。
7、統籌城鄉就業,培訓失業人員、征地農轉非人員4000人,農民素質教育培訓2.5萬人。
8、繼續加快農村改水步伐,新增10個村通自來水,新增受益人口1.8萬人;繼續加快城區自來水"一戶一表,計量出戶"改造,新增受益戶5000戶。
9、實施舊城區環境整治工程,改造背街小巷道路10000平方米;改建60座垃圾房,新建2座流動公廁。
10、實施基層文化服務工程,以"相約周末文化夜市"等活動為載體,送百場演出、千部電影、萬冊圖書到基層;加強基層體育設施建設,新建全民健身苑5個,健身點30個,籃球場10個。
六、執政為民,繼續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加強學習,提高開拓創新能力。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豐富內涵,增強科學發展的工作理念,緊緊圍繞發展第一要務,努力學習業務知識,不斷提高管理經濟社會事務和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打造學習型政府。堅持把政府職能轉變與管理方式創新相結合,善于用發展的眼光、科學的態度、創新的思維研究新形勢、新問題,改革創新,克難攻堅,努力在新的起點上實現經濟社會既快又好發展。
規范有序,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健全政府科學民主決策機制,繼續實行經濟社會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聽證等制度。認真貫徹《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推動政府和各部門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依法處理經濟社會事務。完善行政訴訟案件錯案整改和責任追究機制,約束行政執法人員依法行政,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要追究。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進一步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
強化落實,提高務實從政能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開拓進取不自滿,腳踏實地不浮躁,埋頭苦干不張揚,把執政為民的要求體現在政策措施中,落實到具體工作上。增強主動服務意識,精簡會議、壓縮文件、減少檢查,把工作重點放在為基層、為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上,多做百姓急需的事、多做群眾受益的事、多做為長遠發展打基礎的事。強化工作跟蹤問效,落實政務督查制度,切實抓好各項工作落實。
從嚴治政,提高廉潔自律能力。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遵守廉潔自律各項規定,規范行政行為。加強行政執法監察、財務監管和審計工作,加大違法違紀案件查處力度,有效防止和堅決懲處各類腐敗行為,保持良好的政風環境。廣泛倡導艱苦奮斗、厲行節約的優良傳統,嚴格實行政府集中采購制度,優先采購節能、節水產品,節約辦公用品,降低行政費用開支,建設節約型政府。
各位代表,余杭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已經繪就,時代又賦予我們新的使命。新的機遇孕育著新的希望,新的挑戰激勵著我們再鑄新的輝煌。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在中共余杭區委的領導下,團結和依靠全區人民,振奮精神,務實創新,為開創全區"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而努力奮斗!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