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報 告
——2011年1月19日在杭州市余杭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政府區長 姜 軍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區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0年工作和“十一五”發展回顧
2010年,區政府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區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緊緊依靠全區人民,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全區經濟社會實現平穩較快發展,除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外,各項指標均完成年度預期目標。
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區預計實現生產總值620億元,可比增長13%,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三次產業比例預計為6.2︰53.8︰40.0。實現財政總收入120.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6億元,分別增長20.7%和27.4%。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化率約為60%,中心城區建成面積39.67平方公里。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1.67億元,增長22.1%。交通道路總里程達2157公里,自來水覆蓋率達90.9%,中心城區污水納管率達96.2%。
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預計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5.2%,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削減3%,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4%。全年環境空氣優良天數達到315天,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
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品質評價指標體系綜合測評”名列全市第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83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5617元,分別增長10.5%和11.9%。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4%。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余額達460.19億元。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為32平方米和75平方米。
一年來,圍繞區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區域競爭能力得到提升
現代工業優化發展。完成規模工業產值1296.26億元,增長23.2%。積極推進裝備制造、信息電子、綠色能源、健康醫藥、家紡服裝五大產業集群建設,完成規模工業產值占全區規模工業產值60.6%。編制完成現代工業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工業強區”和先進制造業“三區八園”三年行動計劃;出臺加快產業集聚、電子商務等扶持政策,成功分離生產性服務企業14家。有序推進“三區八園”建設,完成規模工業產值739.98億元。余杭經濟開發區實現規模工業產值246.57億元,增長23.8%,貝達、諾華、賽諾菲等項目進展順利;余杭創新基地被認定為“國家電子商務試點城市拓展區”和“中國服務外包基地示范城市拓展區”,并列入省級產業集聚區戰略平臺,省海創園啟動建設;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礦山整治取得成效,工業設計和高新技術板塊招商順利。實施企業梯隊培育,對首批43家大企業大集團、行業龍頭(標桿)培育企業量身定制扶持政策,華立集團榮登“中國企業500強”。強化項目推進,完成限額以上工業投資90.36億元,盤活存量土地928畝、閑置廠房43.5萬平方米,46個區級以上重點項目竣工投產。完善“阿里余杭”電子商務平臺,成功承辦“第二屆中國電子商務文化節暨2010電子商務百強企業峰會”。
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預計第三產業增加值達240億元以上,可比增長14%;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5.5億元,增長17.0%。編制完成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成為農業部定點市場,同時列入首批省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杭州江南茶葉市場正式開業。新增“浙江老字號”2個。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671.8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4.51億元,分別增長21.0%和23.4%。良渚博物院成功創建4A級景區,塘棲水北歷史街區精彩亮相,超山綜保北園工程、山溝溝茅塘古村落保護等項目建設穩步推進。五星級酒店增至3家。成功舉辦中國杭州超山梅花節、中國茶圣節、塘棲枇杷節、倉前羊鍋節、運河魚羊美食節等節慶活動。房地產業穩定發展,完成開發投資120.84億元,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積188.5萬平方米。新增商業銀行2家,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達1218.35億元、貸款余額達910.72億元,分別增長24.3%、18.2%。
都市農業特色發展。實現農業總產值59.57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85億元,分別增長6.9%、6.7%。11個現代農業園區項目列入省級創建點,2.2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深化建設,高新農業示范中心產業化項目加快實施,塘棲枇杷、徑山茶、生態漁業、生態竹業四大產業板塊建設全面啟動。列入省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4個,擁有區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72家,“徑山茶”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建成村級土地流轉服務站175家,新增流轉耕地4.2萬畝。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完成,國家級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示范縣項目順利推進。拓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面,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基地74個,動植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建成258個村級門戶網站,農民信箱啟用用戶達3.4萬余人。
文創產業集聚發展。預計實現文創產業增加值53億元,占全區生產總值比重為8.5%。編制完成文創產業發展規劃和四大創意基地三年行動計劃,完善文創產業扶持政策。良渚玉文化產業園有限開園,藍都文創園等園區初步建成,西溪藝術集合村和運河綜保、超山綜保文創區塊有序推進。人民書店總部文創綜合體等項目抓緊建設,以華東勘測設計院為龍頭的設計服務企業開始集聚,天鵬傳媒、綠城影視等項目落戶余杭,與西泠印社開展深度合作。成功舉辦第六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余杭分會場、良渚論壇等活動。
創新能力得到提升。預計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80.49億元、新產品產值250.97億元,分別增長23.1%、55%;專利申請3300件、授權3000件,分別增長17.6%、70.6%;新增省級名牌產品5個,品牌經濟總量達到450億元。新增市級以上企業研發(技術)中心17家、國家火炬計劃高新技術企業6家、國家重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40家,獲各類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59項。積極推進杭州信息產業、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余杭拓展區建設。與浙江大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近40家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舉辦“中科院專家走進余杭”、“科技企業走進浙大”等活動,組織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205項,受惠企業105家。
對外開放不斷深入。完成合同外資8.13億美元、到賬外資4.09億美元、市外內資56.31億元,分別增長13%、14.4%、10%,引進法國威立雅等3家世界500強企業。預計完成自營出口34億美元,增長32%;出口信保投保總額達5.5億美元,滲透率為16.18%,達到一般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新批境外企業(機構)14家,中方投資額達3757.18萬美元。完成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金額2107.80萬美元。出臺促進樓宇經濟發展扶持政策,重點培育商務樓宇經濟、物流集聚區,有序推進阿里巴巴、正北物流等46個項目,預計新增稅收6.1億元。完成4個“山海協作”對口幫扶項目,提前圓滿完成青川對口援建任務。
二、扎實開展軟硬環境建設,城鄉互動融合不斷推進
完善城鄉規劃體系。成立區城鄉規劃委員會和良渚組團規劃管理所,建立城鄉規劃編制管理、批后管理等制度。編制“城市化引領”和綜合交通三年行動計劃、“十二五”城市建設管理和交通規劃、臨平新城等控制性詳細規劃。深入推進陽光規劃和數字規劃,初步構建起基礎地理信息系統、規劃信息管理綜合平臺和大交通、區域交通、副城交通一體化藍圖。完成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推進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出臺基本農田和耕地有償保護獎勵辦法,墾造耕地和復墾建設用地2400畝。嚴格土地執法監察,加大閑置土地清查力度,拆除違法建筑44.2萬平方米。
健全基礎設施網絡。鐵路“二線一樞紐”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滬杭高鐵余杭站建成通車。地鐵一號線余杭段工程主體結構基本完成。城市有機更新快速推進,完成東湖北路綜合整治、迎賓路綜合改造、邱山隧道改擴建、東湖路與人民路交叉口渠化改造等工程,以及湯家壩河等河道整治。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7.05億元,完成石大公路至09省道連接線、09省道道古寺至塘棲段整治、古墩路至104國道良渚連接線等工程,扎實推進閑祝公路、320國道至104國道連接線等項目。加快苕溪北塘加固二期、北湖滯洪區莊村分洪閘等項目建設。敷設污水管線116公里,新增污水處理量2.85萬噸/日,新增變電容量10萬千伏安。
推進組團新城開發。余杭組團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6億元,快速推進核心區道路、綠化、河道整治、電力上改下等工程建設,南湖滯洪區綜合整治工程通過竣工驗收。良渚組團啟動運河新城核心區開發,安置房建設和道路等基礎設施項目全面展開,勾仁大道主體竣工。臨平新城建設加快推進,完成核心區城市設計深化等規劃編制,加快浙商開元名都酒店、美萊國際中心等9個社會投資項目建設,完成各類工程項目投資17.44億元。塘棲被列入省小城市培育試點鎮。
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城管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統一設立城鎮管理服務中心。全面完成公交一體化改革,新開通公交線路24條,延伸調整18條。推行公共自行車試點,城區新增機動車停車泊位104個。取締馬路市場10處,開展建筑工地夜間施工等專項整治。新開工農居多高層公寓項目20個,總面積190萬平方米,受理農村宅基地登記5.4萬宗。啟動開展第二輪“清潔綠化健康文明”行動,完成綠化面積703萬平方米,良渚鎮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鎮。全面完成“一繞三線”高速沿線整治項目。創建省級整治村3個、市級“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2個,塘棲“風情小鎮”建設順利推進。黃湖鎮、徑山鎮小古城村分別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鎮、生態村。開展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關停轉遷印染、化工等重污染企業11家,全面完成熱電企業脫硫改造。
提高人才與資本集聚度。引進各類人才4248人,新增省級博士后工作站4家、院士工作站1家;入選國家、省各1名,獲“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貼”5人;培訓各類人才6萬人次。舉辦省海創園推薦會。落實高層次人才安家補助政策,開展人才房申購與配售工作。境內A股首發上市取得零突破,老板電器、南方泵業分別在深交所中小板、創業板掛牌上市。推出網絡銀行“風險池”,探索產權交易中心、集合債券等融資創新渠道,發揮應急周轉資金、再擔保資金作用,擔保機構累計提供融資擔保35億元,小額貸款公司累計發放貸款28.21億元。被正式列入我省第一批金融創新示范區試點。
推進民主法治建設。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支持和配合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支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工作。高度重視、認真辦理落實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結率達到100%,滿意和基本滿意率為96%以上。健全經濟社會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聽證等制度,出臺行政決策程序規定,提高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深化政民互動,舉辦區領導在線訪談17次、民情連線6次。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公開政務信息4.5萬條。全面完成58個屆期已滿社區換屆選舉工作,96.5%的社區居委會推行“自薦直選”。加強農村集體經濟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完成75個村財務審計,7個鎮鄉(街道)實行村級財務“雙代管”。修訂完善法治量化考核評估體系,發布 2009年余杭法治指數。“五五”普法全面完成,榮獲首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稱號。開展規范性文件清理和實施評估,加強行政復議、應訴等工作,規范行政處罰裁量權。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積極開展學習力、創新力、執行力“三力提升”和創先爭優等活動。認真開展“十二五”規劃編制。不斷完善“1+X”科學考評體系,加大重點工作、重點項目跟蹤督查力度。加大財政對民生的保障力度,預算內民生支出增長32.93%。國有公司運作規范有序,在項目推進、國資經營等方面成效明顯。規范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建立政府投資項目儲備庫。網上行政審批開始啟用,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功能不斷完善。嚴格控制公用經費,穩妥實施區級機關公務用車改革。強化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嚴肅查處違法違紀行為。落實廉潔從政“五條禁令”,嚴防崗位廉政風險。
三、有效落實民生保障工作,社會各項事業有序發展
保障體系日趨健全。城鄉就業保持穩定, 城鎮新增就業19645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7272人,榮膺全國創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范縣。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參加企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人數分別達到35.23萬人、36.18萬人、35.17萬人、24.14萬人和22.34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辦理征地農轉非11468人。社會救助水平持續提高,困難家庭幫扶結對實現全覆蓋,醫療救助逐步實現治療與救助同步。加快推進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服務站建設,為3.92萬人發放基礎養老金4856.36萬元。歸集住房公積金6.6億元,發放貸款2.6億元。勞動保障維權工作得到鞏固,職工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進一步落實。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啟動“文明余杭”創建試點,開展太炎讀書月、百萬市民清潔大行動等活動,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入。倉前鎮中、徑山鎮中、閑林鎮一中等13個新建、擴建項目投入使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住宿費,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納入免費教育和幫困助學體系,新建教育集團4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穩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績效評價。積極創建衛生強區,成為首批全國健康促進與教育示范基地。完成衛生院資源整合,區一院主體遷建、區二院病房大樓等重點項目順利推進。良渚遺址公園列入首批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良渚文化赴臺展出。啟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繕五年行動計劃。圓滿承辦中國·余杭“良渚文化杯”小戲小品大賽暨第四屆“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復賽、首屆“美麗洲”民間藝術節等活動,杭攤《青鳳收徒》榮獲全國群星獎,新編越劇大戲《洪昇》成功首演,“余杭滾燈”作為文化部“走出去”重點項目赴新西蘭演出。舉辦區第九屆人民運動會,以我區運動員為主力的中國盲人門球女隊和男隊分獲世錦賽冠亞軍,并在亞殘運會上雙雙奪冠。人口計生管理服務得到優化,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2‰以內,計劃生育率達到99%以上。
實事工程全面完成。高度重視保障性住房建設,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含經濟適用房、廉租住房、人才專用房、農場職工安置房、外來務工人員公寓、舊城改造)16.8萬平方米,竣工30.5萬平方米。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新增參保14203人;對年滿60周歲無各類養老保障待遇的本區戶籍城鄉居民,每人每月發放90元基礎養老金。261個社區、4個街道和余杭經濟開發區達到杭州市充分就業社區、充分就業街道標準。改造危舊房和庭院5.49萬平方米。“市民之家”建成使用,集中整合34個部門的371個審批和辦事事項,實現投資項目審批、工商注冊登記、房產三證辦理等“一條龍”服務。建成公交候車亭528個,其中港灣式候車亭162個。建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點80個,受益農戶超過5000戶。改造提升農貿市場22家,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市場1家、杭州市綠色市場5家。積極構建“一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成立法律援助聯絡站28個,聘任聯絡員312名,頒布試行法律援助服務地方標準,全年援助案件達1744件。新建80個健身苑(點)、20個籃球場、20個乒乓球室;送106場演出、3800余場電影、1萬冊圖書下基層;組織各類文體培訓50場。
社會管理有效加強。深化“平安余杭”建設,社會治安秩序保持良好,出色完成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安保任務,切實加強校園安全保衛工作。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探索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出租房星級化服務管理。基本完成社會公共安全網絡視頻監控整體布局。大力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受理各類矛盾糾紛16105件,調解成功率99.5%。突發事件應急體系不斷完善,成功開展群體性事件應急處置實戰演練。深化重信重訪信訪積案專項整治和領導下訪約訪活動,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全區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各類事故發生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數分別下降3.4%、2%、3.5%。食品、藥品安全等專項整治活動深入開展,“十小”行業專項整治圓滿收官,新增食品安全示范鎮鄉(街道)8個。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雙擁、人防工作得到加強,圓滿完成征兵工作任務。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順利進行,統計、檔案、地方志、外事、民族宗教、臺灣事務、僑務、老齡、關心下一代、氣象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績。
各位代表,回顧“十一五”,我們面對嚴峻、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著力“保發展、保環境、保民生”,除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每千人醫院(衛生院)床位數兩個指標外,各項指標均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
過去的五年,我們始終堅持結構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比2005年可比增長86.2%,第三產業占比提高了6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均列全省十六強縣市區第3位,分別比2005年增長201.8%、23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限額以上工業投資、自營出口總額分別比2005年增長71.0%、79.9%、94.7%、22.5%、193.9%。“十一五”期間,我區工業穩步持續增長,服務業快速發展,都市農業特色彰顯,文創產業方興未艾,初步形成了五大產業集群和三十一個現代產業集聚區。
過去的五年,我們始終堅持統籌發展,城鄉差距逐漸縮小,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優化調整“一副三組團”城市發展空間結構,建立組團管理體制機制。基礎設施得到 完善,新增電網主變容量2375兆伏安,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0.2%,建城區數字電視實現全覆蓋,農村“數字興農”工程啟動實施。道路交通更趨暢通,軌道交通建設有序推進,實現了鎮鎮通一級公路的目標。率先實現公交一體化,行政村公交通達率為100%。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不斷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政策性涉農保險等工作扎實開展。榮獲“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范單位”稱號。節能減排任務圓滿完成,與2005年相比,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別下降20%、18.25%、38.33%。水源地和濕地保護得到加強,工業點源和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全面開展“清潔綠化余杭”行動,建立城鄉一體的垃圾收集處理網絡,推行市場化運作長效保潔機制,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4%。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生態區。
過去的五年,我們始終堅持履職為民,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生福祉進一步增進。率先在全國推出“法治指數”,被評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成為省級示范文明城區。教育事業加快發展,中小學布局調整工程基本完成,現代化教育設施得到提升,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和鞏固率均達到100%,初升高比例達100%。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健全,建立覆蓋全區的公共衛生組織體系和疫情監測報告網絡。文體事業持續繁榮,榮膺全國文物工作先進區,“余杭滾燈”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儀式前表演,余杭清水絲綿制作技藝作為中國絲織文化的一部分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良渚文化編入中學歷史教科書,良渚古城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區行政村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人均體育活動場地面積達到2.0平方米,被省政府命名為“浙江省體育強區”。人口計生工作繼續保持全省領先水平。實施城鄉統一的就業政策和就業、失業登記制度,基本建立“城鄉統籌,全民覆蓋”的社會保險體系,形成三級社會救助網絡。
各位代表,“十一五”期間和2010年,我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區人大及其常委會與區政協監督支持和全區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向解放軍、武警駐余杭部隊和駐余杭各直屬單位,向老干部、新余杭人和所有關心支持余杭發展的各界人士,向全區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看到,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還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產業發展橫向對比速度和質量還有差距,民間投資動力不足,產業投資增長乏力,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轉型升級、節能減排任重而道遠;城區交通“兩難”、城中村改造等問題仍比較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高;防違控違、安全生產、維護穩定等任務相當艱巨;教育、衛生、住房、物價、食品安全、創業就業等方面與群眾的期待還有不少差距;政府服務效能、服務質量等方面存在諸多薄弱環節,等等。對此,我們將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十二五”時期奮斗目標和工作重點
“十二五”時期我區將進入城市化和城鄉區域統籌發展的加速期、環境建設和產業平臺建設的收獲期、文化品牌建設的成熟期。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面臨著新的發展環境,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仍將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長三角區域分工合作全面推進,杭州都市經濟圈建設漸入佳境,使我區在杭州融入大上海、接軌長三角中的橋頭堡作用進一步顯現,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加強區域分工合作的空間更加廣闊。同時,宏觀形勢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來自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區域資源配置“總量制約”的挑戰更加嚴峻,圍繞人才、資源、技術、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我們必須把握全局,清醒有為,順勢而為,昂揚奮進,與時俱進,扎實有效地推進各項工作,努力保持我區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十二五”時期我區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全省“兩創”總戰略、全市“六大戰略”的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富民強區、社會和諧為主旨,深入實施“城市化引領、產業強區、人才興區、文化名區、環境立區、民主民生”六大發展戰略,共建共享最適宜居住的“品質之城、美麗之洲”。
到2015年,全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1200億元以上;規模工業產值力爭達到2000億元以上;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力爭分別達到220億元和130億元以上;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2.5%;三次產業比重結構調整為3.5︰46.5︰50,初步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3+1”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格局。城市化水平達到65%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力爭達到52000元和30000元。城鄉居民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8%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
要實現“十二五”發展目標,余杭未來發展必須堅持五個基本要求,實施六大發展戰略。
堅持五個基本要求:即堅持轉型發展。走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構建田園城市,發展現代產業,建設和諧社會,著力推進城市轉型、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政府轉型。堅持創新發展。加快建設創新創業型城區,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作用,大力建設科技創新平臺,著力推進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產業創新以及管理創新。堅持統籌發展。圍繞城鄉之間規劃建設、產業發展、生態保護、要素配置、公共服務、民生保障六個方面,著力推進經濟社會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統籌、資源配置統籌、內外統籌以及人與自然統籌。堅持綠色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注入綠色和諧發展理念,著力推進生產綠色、生活綠色、環境綠色。堅持民本發展。從發展為民的高度,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著力破解民生難題,不斷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構建民主促民生、共建共享的發展機制。
實施六大發展戰略:即城市化引領戰略。推進城市人口集聚,推進農民轉移轉化,實現城市結構調整,優化人口、產業、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配置,建設具有水鄉特色的“田園城市”。產業強區戰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原有產業改造升級,打造現代服務業體系,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推動一二三次產業的互動融合發展。人才興區戰略。更加注重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引進培養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不斷發揮人才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支撐和引導作用,推動余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創新型城區建設。文化名區戰略。著力加強余杭文化建設,傳承和弘揚余杭文化,倡導社會文明風尚,提升人文環境軟實力。環境立區戰略。繼續堅持打造基礎設施、產業集聚、生態、人文、為民服務和平安法治等“六個最優”環境,建設最適宜居住的美麗之洲。民主民生戰略。更加重視民生問題,著力破解“七難”,以民主促民生,著力建設和諧社會。
2011年主要工作任務
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目前余杭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產業發展和以產業為支柱的區域競爭優勢的重構問題。直面種種挑戰,我們應該看到,“雙鐵”時代的到來、人才智庫的形成、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將使轉型升級和區域競爭力增強成為可能。做好今年各項工作,特別是做好產業發展的文章,事關全局,事關未來。
建議2011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為:生產總值增長12%,規模工業產值增長15%,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3.5%,農業總產值增長6%,財政總收入增長13%,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76%,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將根據國家、省、市“十二五”新的約束性要求確定,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5%,自營出口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以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為實現上述目標,按照“十二五”發展的總體要求,今年我們要重點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產業結構再調整
堅持轉型升級工業化、產業融合信息化,深入實施“產業強區”戰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優化步伐,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能級。
提升工業。優化產業布局,統籌推進“三區八園”大平臺建設,完善各產業集聚區的基礎設施配套,重點推進余杭經濟開發區、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余杭創新基地和瓶窯鳳都工業園、余杭義橋工業園建設。完善“三區八園”招商引資、項目管理統籌機制,積極“筑巢引鳳”。引導項目向集聚區落地,重點推進民生藥業、歐文斯科寧、杭鍋二期等項目,全年限額以上工業投資力爭超過100億元。整合創新產業集群建設、新興產業發展、優質企業培育、公共平臺建設等政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提升裝備制造、家紡服裝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力爭五大產業集群規模工業產值占全區比重達到65%。緊緊圍繞企業渠道品牌、技術裝備、精細管理、創新能力、資本運作、管理者素質等六個方面,滾動實施大企業大集團-行業龍頭(標桿)企業-成長型優勢企業梯隊培育。改善服務環境,支持中小企業提升發展。以節能減排為著力點,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壯大服務業。全面實施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規劃,積極推進先行先試區的創建和成形。培育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中介服務業,重點推進阿里巴巴淘寶城、恒生電子、加利利等項目,積極推進電子商務集聚區建設。提升發展商貿物流業,積極推進商業業態和交易方式創新,繼續實施市場整合改造提升工程和重大商貿設施建設,加快億豐建材城二期、彭公竹制品市場二期等項目推進。大力發展旅游業,積極吸引民資進入,加強旅游資源整合開發和品牌建設,重點推進良渚、徑山、塘棲、南湖等四大重點休閑旅游區和超山風景區建設;力爭全年接待游客76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72.5億元。扶持發展服務業新型業態。有序發展房地產業。積極發展文創產業,開展有針對性的招商活動,舉辦“2011臺灣·余杭文化創意產業商務推介會”;加快建設臨平、良渚、西溪、徑山等四大創意產業集聚區;力爭文創產業增加值增長17.5%。
做優農業。大力實施現代都市農業“兩區”和“板塊”建設,啟動建設徑山、黃湖等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0個、糧食生產功能區2萬畝。加快推進“一中心四板塊”和20個優勢產業功能區建設,加快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提升農業經營主體和品牌知名度,區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15家,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科技企業8家、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基地)5個,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20家。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加大農業行政執法監管力度,強化重大動植物疫情防控,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進一步完善政策,加大資金、土地等支持力度,扎實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深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規范提升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推進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新增耕地流轉面積2萬畝。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升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
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加大對重點國家、地區和企業的招商力度,繼續推進樓宇、平臺招商,力爭全年完成合同外資9億美元、到賬外資6億美元。大力發展總部型外貿企業,加強自主出口品牌培育,推進外貿產品結構調整,搭建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完成自營出口39億美元。鼓勵優勢產品、重點企業“走出去”,開拓多元化對外投資方式,發展對外工程承包業務,力爭完成境外中方投資額3200萬美元。大力引進服務外包企業,有效搭建服務外包平臺,完成離岸執行金額3000萬美元。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加大接軌上海力度,深度融入長三角,積極參與都市經濟圈建設,大力推進與臨安的區市協作工作,繼續開展“對口幫扶”、“山海協作”。
二、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推動資源配置再優化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力、企業主體力和市場配置力“三力合一”作用,強化人才、科技、資金、土地等要素配置,為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強化人力資源保障。進一步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大力引進帶項目、帶技術、帶資金、帶團隊的高端實用人才。全面實施與浙江大學的戰略合作,建立合作引才引智網絡、產業公共研發和技術服務平臺。加快建設省海創園、余杭留學生創業園、大學生創業園及企業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設統一、規范、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創新選才引才渠道。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深化區域和校企合作,幫助企業培訓和引進實用技能人才。
強化科技創新支撐。著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區域科技進步水平,力爭全社會科技經費投入總額達到21億元,規模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1.35%。新增國家級專利試點企業2家、國家重點支持領域高新技術企業1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8%。實現年度發明專利授權100件,專利申請和授權總量4500件,專利企業總數超500家,全區專利試點示范企業總數達到120家。推進產學研合作,建立浙江大學余杭技術轉移中心,組織實施校企合作項目100項。培育科技企業孵化器4家,在孵企業數達到50家以上。申報實施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28項,省、市研發中心項目10項。實施知識產權、標準、專利和商標戰略,建設質量強區。
強化土地資金保障。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正式啟動實施8個村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注重存量挖潛,引導企業提高土地利用率,嚴格處置閑置土地,鼓勵土地余缺調劑。構建完善用地指標預安排、征地補償保障、科技管地等機制。積極利用省級以上產業平臺爭取用地指標,新增用地向“三區八園”集中,確保產業用地空間。加強上市后備企業培育,確保新增上市企業1家,力爭2家。大力推進省金融創新示范區建設,吸引基金、信托、創業風險投資、金融中介等機構入駐。積極支持股份制商業銀行、保險機構、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金融主體發展壯大,關注阿里巴巴網絡銀行等重點金融項目,加快發展中間業務,發展跨行業、跨市場的交叉型金融業務和創新產品。
三、以城鄉區域統籌為主導,推動城鄉面貌再改觀
堅持“以人為本”城市化的經營、發展理念,以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加快新農村建設和提高生態環境品質為抓手,注入特色化、人性化元素,推進城鄉區域統籌發展。
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做好臨余公路余杭段、東湖南路延伸工程、西安路南延、杭行路等道路與杭州主城區的對接。配合推進地鐵一號線余杭段及鐵路建設工作,加快臨平山綜保工程一期、臨丁路二期、拱康路二期、09省道塘棲路口至宏畔環島整治等重點工程建設。完成交通投資38.9億元,加快建設杭長高速公路余杭段、15省道長樂至余杭段等續建項目,推進320國道至申嘉湖杭新市互通連接線工程等新建項目。完善防洪減災安全保障體系。建成仁和水廠。開工建設110千伏廣濟變等9個輸變電項目,力爭投產主變容量350兆伏安。繼續推進“城市之光”等通信傳輸網絡工程建設,擴大光纖入戶覆蓋面。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化新城和城市綜合體建設規劃,加強城市單元控規的研究與管理。積極開展省小城市培育試點工作。加快公建綠地、市政設施、河道管護和環衛保潔標準接軌杭州主城區,推進垃圾分類收集和清潔直運工作。深化環衛改革,加快市場化運作。加強執法監督,建立健全違法建筑“防、控、拆”三位一體的長效管理機制,大力整治馬路市場、渣土亂倒等熱難點問題。拓展數字城管建設,力爭數字城管覆蓋面走在全市前列。完成191個公交候車亭新建和改建工作,投放公共自行車1500輛。
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強“清潔綠化健康文明”行動長效管理,完善農村環境監管督查機制,完成第一批20個重點提升村建設任務,啟動第二批提升村創建。實施120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全面開展4個“美麗洲精品村”創建工作,加快“風情小鎮”建設。加快農村住房改造建設,完成“二合一”拆遷安置2000戶,“民建公助”1200戶。大力推進農居多高層公寓建設,加快農民住房向大型居住區和中心村集中。開展集體土地住宅房屋拆遷貨幣化安置試點、多高層公寓與城鎮保障性住房混合開發建設試點,開工建設農村居民多高層公寓96萬平方米。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管理步伐,完成縣道大中修項目51.9公里。促進農民多渠道增收致富,實施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完善鎮鄉(街道)農業公共服務中心運行機制,健全村級農業公共服務站,鎮、村級新農村信息化服務網站開通率達100%,新培育農民信箱應用示范戶700人,完成村郵站建設試點工作。
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全面推進國家級生態區創建,確保順利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檢。開展倉前、仁和、中泰等鎮鄉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工作,創建市級生態文明示范鎮2個、區級生態(文明)村15個。關停搬遷重點污染企業不少于6家,確保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達標率100%、“飛行監測”達標率90%以上。完成塘棲-崇賢污水處理廠南排、余杭污水處理廠二期、良渚污水處理廠二期等工程建設。推進截污納管建設工作,新增納管水量0.5萬噸/日。加快運西、運東配水體系建設,啟動徑山水庫建設和全區水環境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加強三白潭、閑林水庫等備用水源保護,確保苕溪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實施數字環保工程,推進禾豐港等5個市級水質監測自動站建設。強化區級以上河道交接斷面水質監測考核,力爭運河大麻斷面等穩定達到Ⅴ類水標準。抓好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實施“肥藥雙控”工程25萬畝。開展大氣環境整治,確保環境空氣優良天數達到315天以上,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四、以富民強區、社會和諧為主旨,推動社會事業再發展
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迫切的利益問題,加大投入,統籌安排,構建優質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努力讓全區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引導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開展“文明余杭”創建工作,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完成仁和鎮中等學校建設,加快實施臨平一中南校區、育才實驗小學北校區、南苑中心小學等工程,啟動運河鎮中等新建項目。制定學前教育全面發展規劃和相關配套政策。積極拓展優質教育資源,新建2個教育集團,加快推進杭師大附屬余杭藝術教育集團建設。加大名優教師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加快推進區中醫院整體遷建等項目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確保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投入使用、村級社區衛生服務站標準化建設率達到90%。積極創建省級衛生應急示范區,推進區一院、區婦保院創建三級醫院。實施基層醫療機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推進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加強良渚遺址考古研究,啟動申遺前期工作,首發《良渚玉器》特種郵票。繼續實施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繕行動。大力推進少體校、文化藝術中心、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快實施國家級盲人門球訓練基地項目,承辦好全國第八屆殘運會盲人門球比賽。加強文藝精品創作,努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繼續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87‰以下。
致力完善保障體系。落實促進就業長效機制,新增城鎮就業人員2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6000人。積極創建創業型城區和充分就業城區,100%城市社區、90%以上農村社區達到充分就業社區標準,100%街道達到充分就業街道標準。繼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力爭各類養老保障參保56萬人、各類醫療保障參保83萬人,穩步提升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參保率。加強防范工資拖欠措施,進一步鞏固和諧勞動關系。有效實施分層分類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動態增長和物價補貼機制,加大醫療救助力度。進一步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推進機構養老建設,完成7個敬老院升級改造,建立“一鍵通”為老服務平臺。大力推進精神、智力殘疾人托 養中心和“仁愛家園”建設,深化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進一步加大住房公積金惠民便民力度,全年確保歸集住房公積金6億元。
努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落實穩定第一責任。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防范和依法懲處各類違法犯罪。深化完善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推進社會矛盾多元化解,加大人民調解工作力度,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積案。深化拓展“全球眼”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強化平安系統創建,推廣綜治網格化管理模式。加強應急處置機制建設,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增強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完善社區服刑人員和歸正人員再犯罪防范體系。嚴格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完善“大信訪”工作格局。層層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建設,確保實現安全生產事故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三項指標“零增長”。全面啟動“四五”依法治區、“六五”普法教育規劃,努力提升全民法治素養。進一步完善基層民主管理,完成村(社區)組織換屆選舉。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實施“十小”行業長效管理,打擊各類經濟違法行為,維護市場秩序。重視國防教育,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和人民防空建設,認真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大力實施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切實維護老年人、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做好統計、檔案、地方志、外事、民族宗教、臺灣事務、僑務、老齡、關心下一代、氣象等工作。
全力辦好實事工程。在推進各項工作的同時,把為民辦實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辦好十個方面的政府實事。
(1)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新開工保障性住房(含經濟適用房、廉租住房、人才專用房、農場職工安置房、外來務工人員公寓、城鎮拆遷安置房)30.07萬平方米,竣工18.24萬平方米。
(2)實施市民卡工程。實現市民卡發放對象全覆蓋,將市民卡功能應用拓展至社會保障、城市交通、公共服務、商盟支付等。
(3)建立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在7家肉類蔬菜批發市場、10家大中型超市門店、4家機械化定點屠宰場、30家農貿市場、2590家餐飲食堂等團體采購單位開展肉類蔬菜流通追溯。
(4)加快幼兒園建設。完成新星幼兒園東湖分園等項目,新建余杭鎮中心幼兒園等7個項目。
(5)建立余杭、瓶窯組團行政服務中心,逐步實現辦事不出組團。
(6)設立96345便民服務熱線。為市民提供政務信息、公共信息、商務信息、社區信息等熱線服務。
(7)實施老舊小區和環衛設施更新工程。改善危舊房與庭院5萬平方米,改建公廁7座。
(8)開展新型社區創安工程。選擇30個新型社區開展試點,安裝監控設備,落實巡防隊員,配備消防設施,實行封閉式管理。
(9)實施山區林道建設。完成山區生產道路建設50公里。
(10)加強基層文體設施建設。新建健身苑點60個、籃球場15個、乒乓球室(場)20個。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必須以“三力提升”活動為載體,繼續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建設人民更信任更滿意的政府。
高效施政。加快推進專項規劃編制,建立健全相關政策配套,啟動實施“十二五”規劃綱要。優化行政管理體制,穩妥推進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加強政府績效管理,優化考評指標設置,完善社會評價體系,對重大部署、重要決策、重點項目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督查,確保各項工作取得實效。完善政府投資項目儲備庫建設,大力推進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提高審批事項集中度,確保85%的事項開通網上審批,完善三級代辦體系。嚴格落實行政問責制、首問責任制、崗位責任制等制度,提高政府工作人員工作效能。大力倡導埋頭苦干、真抓實干的優良作風,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承擔責任,把政府執行力體現在抓落實上。
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努力建設法治政府。嚴格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定期報告重大事項。認真接受區政協的民主監督,堅持重大事項民主協商制度。虛心接受人民群眾的社會監督和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建議。加強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聯系,切實做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全面執行行政決策程序規定,重大事項決策堅持做到充分調研、公開聽證、集體研究,加快推進民主決策、科學決策。深化行政執法責任制,規范行政行為,加強規范性文件審查、行政復議、行政應訴等各項工作。
為民執政。推進政府服務創新,擴大社會治理公眾參與度,提高市民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堅持民生為本,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對民生改善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努力使政府工作的決策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余杭發展實際,更加符合群眾愿望。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依法保護公民知情權。深入開展區領導在線訪談,完善門戶網站政民互動、區長公開電話、民情連線等溝通平臺,暢通群眾發表意見、反映問題、參與政務的渠道。改進文風會風,減少檢查評比,把更多精力放在服務基層、服務企業和服務群眾上。
廉潔從政。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廉潔從政各項規定,不斷推進“勤廉余杭”建設。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和績效評價,推進國庫集中支付和公務卡制度改革,深化部門綜合預算和收支兩條線管理,促進財政運行更加規范透明。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努力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益。強化行政監察、審計監督,進一步規范政府采購、工程招投標、土地交易和政府投資行為,加強對重點項目、重點領域、重要環節的監管。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預防職務犯罪,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行為,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嚴格控制會議、考察、接待等經費支出,努力降低行政運行成本,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更多地用在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新的藍圖已經繪就,新的愿景令人向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唯有堅持“不動搖、不退縮、不折騰”,才能把“十二五”的美好藍圖化為全區人民共同見證的美麗現實。
不動搖,就是堅持發展戰略不動搖,堅持科學決策不動搖,堅持依靠人民不動搖;
不退縮,就是遇到矛盾不退縮,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問題不退縮;
不折騰,就是執行規劃不折騰,選擇項目不折騰,推進建設不折騰。
讓我們在中共余杭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凝聚全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清醒的頭腦、堅韌的意志、為民的情懷,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譜寫出更加壯美的篇章。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