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2年2月12日在杭州市余杭區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政府代區長 朱 華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區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2007年區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區政府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依靠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應對宏觀環境復雜變化的挑戰,積極實施“六大發展戰略”,基本完成區十三屆人大歷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五年來,我們堅持把科學發展作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經濟總量再上臺階。據初步核算,2011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738.2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1.8%,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3036美元。完成財政總收入15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5.6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4.5%和28.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3.5億元,五年累計完成1528.6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827.8億元、農業總產值67.7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3.7%和8.8%。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307.2億元,年均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10.1億元,年均增長18.3%。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成效初步顯現,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5.9∶52.5∶41.6。先進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的比重分別達到29.9%和30.2%。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實現旅游收入75.2億元,比2006年增長173.9%;信息服務業、物流業、商貿業、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59.2%、11.6%、14.5%和17.8%。文創產業增加值完成65.1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8%。
產業集聚初見成效。五大產業集群實現規模工業產值687.6億元,占全區規模工業的比重達到53.3%。被授予“中國電子商務服務外包基地”。家紡產業集群列入省級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區。余杭創新基地成為信息產業、服務外包和電子商務國家級拓展區,阿里巴巴淘寶城落戶余杭。余杭經濟開發區成為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產業國家級拓展區。勾莊現代物流示范區、中國輕紡原料交易城等一批重要商貿物流集聚區加快發展,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達到577.6億元,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榮登中國商品市場100強農副產品類榜首。成功創建省級旅游經濟強區,新增級景區1個、級景區2個、五星級酒店3家、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3個。啟動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四大基地。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綜合園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建成省級主導產業示范區2個、特色農業精品園1個、市級以上糧食生產功能區11個。
競爭能力日趨增強。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區”,科技進步綜合實力列全省區(縣、市)第4位。老板電器、南方泵業、寶鼎重工、興源過濾在境內成功上市。累計新增工業產值超億元企業141家、國家火炬高新企業10家、國家重點扶持高新企業147家、省級以上研發(技術)中心32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7家、市級以上農業科技企業42家。組織實施各類國家級科技項目229個、產學研合作項目720個,貝達藥業成功研發國內第一款靶向抗腫瘤藥。有序推進“質量強區”、“品牌強區”建設,主持起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39項,新增省級以上名牌產品(馳、著名商標)50個、集體(證明)商標4件,品牌經濟總量達到460億元。擁有國家專利試點企業2家、省專利示范企業22家,發明專利授權達到429件。
開放合作深入推進。國際友城交流開創新局面,人文交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完成合同利用外資10億美元、到賬外資6.1億美元、市外內資62.3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8.0%、32.9%和18.2%。完成自營出口43.2億美元,年均增長21.1%。累計引進世界500強企業6家、稅源經濟項目193個,英皇影視文化村等重點文創產業項目落戶余杭。境外投資取得較大突破,服務外包快速發展,累計完成中方投資額1.6億美元、離岸執行額8840.6萬美元。順利推進與臨安的區市協作,完成“山海協作”項目41個。青川災后對口援建任務圓滿完成。
五年來,我們堅持把優化資源配置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經濟調節能力不斷增強。
政策引導作用有效發揮。建立現代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出臺醫藥、文創、信息服務、金融、物流、裝備制造、家紡服裝等產業政策。加大上市培育、工業投資、技術創新、品牌創建、拓展市場等扶持力度。建立企業梯隊培育體系,量身定制培育政策,實施動態管理和考核。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出臺并實施“保穩促調”政策措施,累計減征各項稅費56億元。
產業平臺建設加快推進。余杭經濟開發區全面實施三年振興計劃,2011年,完成規模工業產值266.5億元、工業投資28.1億元、稅收18億元。浙江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掛牌,113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城市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不斷深化,首期工程孵化大樓投入使用,落戶項目144個,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121名。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礦區整治、征地拆遷、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有序推進,引進億元以上工業項目8個。“三區八園”完成規模工業產值790.4億元,占全區規模工業的比重達到61.3%。
要素保障不斷強化。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各6家。累計引進人才16957名,自主申報入選國家2人、省11人。大力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培訓企業經營管理人才9980人次。列入省第一批金融創新示范區試點。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到1315.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到1030.5億元,比2006年分別增長161.2%和189.9%。五年新增商業銀行10家、小額貸款公司4家。擔保機構累計提供融資擔保194.7億元,惠及企業2217家。為擔保機構和重點企業提供再擔保15.2億元,為企業提供應急周轉資金18.2億元。累計墾造耕地和復墾建設用地3.7萬畝,供地6.8萬畝,清理批而未供土地5萬畝,盤活存量土地1萬畝、閑置廠房197萬平方米。
五年來,我們堅持把做優環境作為政府工作的主攻方向,城鄉面貌極大改善。
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區級道路投資116.6億元,修建道路。杭浦、杭徽、申嘉湖杭高速及02省道改建、104國道良渚至古墩路連接線、石大公路至09省道連接線、臨余公路等建成通車,杭長高速、閑祝公路、疏港公路、15省道改建等工程順利開工。“一繞四線”高速公路沿線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滬杭高鐵建成通車,寧杭高鐵順利推進,地鐵一號線余杭段即將竣工。公共自行車系統投入運行。完成支線航道護岸加固修建,余杭港區崇賢、仁和作業區建設進展順利。完成電網投資24億元,新增變電容量231.5萬千伏安。良渚、余杭等污水處理廠和塘棲、崇賢污水南排工程相繼建成。敷設供水管網、污水管網,供水能力達到58.5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1萬噸/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完成東苕溪安溪段退堤、北湖滯洪區莊村分洪閘等工程。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完成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編制完成區域總體規劃、“一副三組團”分區規劃及170余項各類城鄉規劃,建立覆蓋城鄉的規劃管理體制機制。“一副三組團”建設取得成效,城市框架進一步拉開。臨平新城完成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研究,征地拆遷工作進展順利,完成交地3817畝。城市有機更新快速推進,完成東湖路、邱山大街等改造工程,大東安區塊綜合整治等項目整體推進。實施危舊房和庭院改善工程24.,惠及群眾4439戶。數字城管建設順利開展。新增停車泊位4100余個。垃圾分類直運工作全面啟動。初步建立防違控違長效機制,累計拆除違法建筑166.。基本實現新建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塘棲鎮被列入全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試點。全區城市化率達到62%。
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完成“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創建市級以上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28個、重點整治村216個,星級村創建覆蓋面達到80%。積極開展美麗都市鄉村建設,塘棲鎮被命名為“杭州市風情小鎮”。全面完成山區農村飲用水工程,建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點480處。建立“戶集、村收、鎮運、區處理”的農村垃圾收集處理體系。殯葬改革和管理工作不斷深化,清理“村內墳”5.2萬余座。等級公路通村率、通村公路硬化率均達到100%。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得到完善,培育農民信箱應用示范戶2000個,完成村郵站建設試點和廣播電視“數字興農”工程。74個村完成撤村建居工作,被命名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范單位”。全面完成農村社區股份制改革,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更加規范。加快農村住房改革,推進農民多(高)層公寓安置工作。
生態環境整體優化。扎實推進“清潔綠化健康文明”行動,成功創建省級生態區,新增國家級生態鎮3個、省級生態鎮(街道)15個。新增綠化面積2866萬平方米,通過省級森林城市驗收,榮膺“全國綠化先進集體”。西溪濕地三期、超山綜保一期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大美麗洲公園、塘棲水北歷史街區精彩亮相。關停并轉高污染、高能耗企業141家,基本完成崇賢與北大橋地區環境污染綜合整治任務。全面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完成運河流域、臨平副城等區域畜禽禁養工作。加強水質和水源地保護,深入實施水專項示范、苕溪流域環境綜合整治、西部五鎮環境綜合整治和三白潭備用水源等工程建設。環境執法進一步加強,實施主要河流跨行政區域交接斷面水質考核。完成河道綜合整治,清淤疏浚河道。累計削減化學需氧量15.4%、二氧化硫排放量30.4%。2011年,全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4天。
五年來,我們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不懈追求,人民生活品質顯著提高。
生活水平日益提升。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47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951元,年均分別增長11.5%和13.3%,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連續5年高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8∶1;人均儲蓄余額達到6.2萬元,比2006年增長136.5%。城鄉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達到和。每百戶家庭擁有汽車58.8輛,網絡寬帶、數字電視用戶分別達到21.5萬戶、26萬戶。全面完成公交一體化改革,余杭公交停保基地(臨平汽車總站)正式啟用,村(社區)公交通達率達到100%。累計改造提升農貿市場68家,建立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市民卡持卡人數達到76萬,功能應用拓展至社會保障、城市交通等。生活品質評價指標體系綜合測評列全市第一。
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積極創建充分就業城區和創業型城區,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至2.9%,累計新增就業崗位9.4萬個,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5.6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5.2萬人次。培訓農民15.1萬人次,實現轉移就業3.9萬人,被評為“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示范縣”。各類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8.5萬人和91.5萬人,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累計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站323個,發放高齡補貼9255萬元。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率分別達到99.3%和100%。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比2006年提高102%和188%,向困難群眾累計發放各類慰問金、救助金4.7億元。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724萬平方米,其中農民多(高)層公寓624萬平方米;竣工219萬平方米,安置城鄉居民3688戶。
社會事業加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化,“文明余杭”創建活動廣泛開展,成功創建省級示范文明城區、省級文明區,新增省級文明鎮(街道)6個,徑山鎮成為“全國文明鎮”,區國稅局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全力推進“文化名區”建設,文化、文物、科普、群眾體育等多項工作榮獲全國先進。建成良渚博物院、“一館四中心”、檔案館、游泳館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成功舉辦梅花節、茶圣節、枇杷節、龍舟節、羊鍋節、雙溪水上狂歡節等大型節慶活動。《西湖春秋》、《洪昇》、《古歌悠揚》等多件文藝精品獲國家級獎項,“余杭滾燈”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表演。5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水絲綿制作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良渚古城遺址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良渚遺址公園列入首批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良渚文化編入中學歷史教科書,發行良渚文化特種郵票,連續四年成功舉辦“良渚論壇”。完成《余杭通志》編纂。各類教育協調發展,15年基礎教育普及率達到99.9%。出臺實施學前教育“1+4”新政。推進名校集團化辦學,成立教育集團26個。免除義務教育雜費、課本費、作業本費3億元。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實施,新建區社區學院、倉前中學、南苑中心小學、喬司幼兒園等項目。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制綜合改革,醫療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基層醫療機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開始實施。成功創建省級衛生強區,余杭街道成為“國家衛生鎮”,新增三級乙等醫院3家。人均體育活動場地面積達到,群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成功承辦第八屆全國殘運會盲人門球比賽,以余杭籍運動員為主力的中國盲人門球隊勇奪2008年殘奧會男子冠軍、2010年亞殘會男女冠軍。成功創建首批省級扶殘助殘愛心城區。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為11.03‰和5.07‰。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積極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老齡委、關工委開展工作,人民防空、僑務、民族、宗教、臺灣事務、檔案、慈善、氣象、公積金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平安法治建設深入推進。順利完成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安保任務,連續六年獲得省級平安區稱號,被評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創新“兩網合一”工作模式,開展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建成社會公共安全網絡視頻監控系統,社會治安秩序保持良好。深化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暢通信訪渠道,信訪秩序總體平穩。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扎實開展。應急組織體系基本建立,突發公共事件處置能力得到提升。安全生產連續七年實現事故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數“零增長”。初步建立職工工資支付長效保障機制。在全國首創“法治指數”,榮膺“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全面推行村(居)委會“自薦直選”,市級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率達到23.2%,被評為“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不斷強化,“十小”行業整規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通過省級食品安全示范區驗收。
五年來,我們堅持把轉變職能作為政府自身建設的基本要求,行政能力明顯增強。
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財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累計達到208.5億元,連續五年財政支出增量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 “市民之家”和組團、中心鎮行政服務中心建成使用,開通網上行政審批,推行項目審批代辦服務,受理各類審批服務事項103萬余件。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逐步完善,累計完成交易項目4334個,交易金額563.3億元。96345便民服務中心投入運行。全面推行政務公開,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和政府網站建設,實現全員全流程網上公文處理。
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圓滿完成“十二五”規劃編制,科學謀劃新一輪發展藍圖。成立余杭組團、良渚組團管理機構,建立相應的財政管理、考核等機制。實施余杭經濟開發區綜合體制改革。撤鎮(鄉)建街工作順利推進。創新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組建城建、農林、交通、旅游等國有公司,國有資本在項目推進、環境保護、區域開發等方面成效明顯。實施招商局、發改局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進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
科學民主決策機制不斷完善。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向政協通報重大事項。加強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聯系,累計辦理議案、建議和提案3341件,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到97.4%。虛心接受人民群眾的社會監督和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建議。不斷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與聽證等制度,推行區政府常務會議“網上直播”,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不斷提升。進一步規范行政執法。健全行政監督體系,強化行政問責制。
作風效能建設成效明顯。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三力提升”、“創先爭優”、“效能亮劍”、“公述民評”等活動。優化考評體系,完善督查通報、建議整改和作風問責等工作機制。嚴格控制公用經費,完成公車改革和公務員津補貼改革。落實廉潔從政各項規定,深化“勤廉余杭”建設。
各位代表,五年的變化有目共睹,五年的成績來之不易,五年的實踐給人啟迪。五年來,每一項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離不開區人大及其常委會與區政協的監督支持,離不開全區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謹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向解放軍、武警駐余杭部隊和駐余杭各直屬單位,向新余杭人和所有關心支持余杭發展的各界人士,向全區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工業發展氛圍不夠濃厚,實體經濟對經濟的支撐不夠強,投資、創新、人才等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還不足,具有產業引領帶動作用的企業、項目不夠多,產業集群效應不夠明顯,資源和環境壓力日益增大,轉型升級任重道遠;城市功能配套不夠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高,村級集體經濟仍然薄弱;防違控違任務艱巨,社會管理創新有待加強,民生改善進程與群眾的期待還有不少差距;政府服務效能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等等。對此,我們將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今后五年目標和任務
今后五年,是我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各類社會矛盾的凸顯期。我們既要直面宏觀形勢復雜多變、要素制約日益增多、各種矛盾頻發加劇等諸多挑戰,又要抓住區位優勢更加突出、發展空間有效拓展、城市產業互動融合發展的良好機遇,更要順應人民群眾向往美麗家園、追求品質生活、享受發展成果的客觀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勇于實踐,切實履行好本屆政府的職責。
今后五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市委“學習型、創新型、生態型”城市建設要求,立足余杭實際,以富民強區、社會和諧為目標,繼續實施“六大發展戰略”,全力攻堅“經濟轉型升級、城鄉統籌發展、社會管理創新”三大重任,努力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協調發展,共建“品質之城、美麗之洲”,共創和諧幸福新余杭。
今后五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大奮斗目標是:
——經濟充滿活力。到2016年,全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1350億元以上;規模工業產值力爭達到2500億元以上;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力爭達到250億元和150億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力爭達到680億元,五年累計達到28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力爭達到450億元。全區三次產業結構更趨合理,逐步形成具有余杭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城鄉宜居宜業。“一副三組團”建設有序推進,重點區域建設加快成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城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城鄉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到2016年,城市化水平達到66%以上。
——文化繁榮興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良渚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期余杭人文精神得到進一步挖掘和弘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創產業加快發展,到2016年,全區實現文創產業增加值13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以上。
——社會文明和諧。“依法有序、規范高效”的社會公共治理格局初步形成,“防控到位、保障有力”的社會公共安全網絡更加健全,“知榮明辱、崇文尚德”的社會風尚得到弘揚,“公平正義、充滿活力”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
——民生幸福安康。社會事業水平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鞏固發展,“學有優教、勞有樂業、病有良醫、老有善養、住有宜居、行有所暢、辦事便捷、平安法治”目標初步實現,到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55000元和32000元。
今后五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主要任務是:
——進一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未來五年,我們必須集中精力抓好經濟工作,準確分析經濟形勢,敏銳捕捉發展機遇,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進科技創新、項目引進、產業培育,加快結構調整,著力構筑現代產業體系。
——進一步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未來五年,我們必須把握好城市建設重點、內涵、時序和節奏,在條件較好的地區進一步加快城市建設,注重城市與產業互動融合發展,注重以城帶鄉,注重農業農村發展,提升城鄉一體化水平。
——進一步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未來五年,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制度為先,堅持多方參與、共同治理,堅持重心下移、關口前移,不斷夯實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工作的基層基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今后五年,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新一屆政府必須著重把握好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堅持發展為先、民生為本。面對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新一屆政府必須堅定加快發展的決心,鼓舞加快發展的干勁,著力改善發展環境,掀起創業創新熱潮,推動經濟保持較快發展。同時,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認真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全區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二是堅持積極有為、量力而行。政府工作千頭萬緒。新一屆政府必須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干事銳氣,堅持主要精力、財力向民生改善傾斜、向重點工作傾斜、向重大建設項目傾斜,集中力量辦大事。同時,必須著眼長遠,把開發建設的速度、力度與財力、環境所能承受的程度緊密結合起來,完善項目篩選和甄別機制,科學合理利用資源能源,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是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今后一個時期,余杭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艱巨。新一屆政府必須更加注重實體經濟的發展,轉變不適應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圍繞發展方向和大局,研究出臺引導企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和舉措,著力解決制約經濟轉型升級的體制機制和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問題,努力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推動企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主體。
四是堅持繼承發揚、創新發展。繼承是發展的前提。新一屆政府必須堅定不移地繼承和發揚以往的好傳統、好經驗、好做法,在不斷完善中寫續篇、謀發展。同時,面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努力克服思想上的束縛和路徑上的依賴,拓寬視野、創新思維、突破常規,用改革的辦法破除體制的障礙,用開拓的思路化解要素的制約,用創新的舉措突破發展的瓶頸。
2012年主要工作
2012年既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又是“十二五”規劃全面實施的關鍵之年,更是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的喜慶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各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建議2012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規模工業產值增長15%以上,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2%以上,農業總產值增長6%以上,財政總收入增長10%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以上,實際利用外資達到6億美元,外貿出口增長1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以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76‰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完成省、市下達的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標任務。
按照中央、省經濟工作會議和區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我們將緊緊圍繞“經濟轉型升級、城鄉統籌發展、社會管理創新”三大重任,著重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順勢而為,穩中求進,大力推動結構調整,力爭在經濟轉型升級上取得新突破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是實現經濟發展新突破的根本途徑。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突出轉型升級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切實增強產業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調整工業結構,夯實轉型升級的基礎。營造濃厚的工業發展氛圍,加大政策和資源要素保障力度,完善工業企業長效服務機制,切實解決企業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以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電子商務等十大產業為重點,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十大產業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區工業增加值增幅5個百分點。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推進“數字企業”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發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切實抓好大企業大集團、行業龍頭(標桿)企業培育,新增上市企業2家。優化中小微企業發展環境,推動科技型、創新型中小微企業加快發展。集中要素資源支持產業關聯度強、帶動作用大的重點工業項目,全年完成工業及生產性服務業投資120億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占比達到70%、十大產業項目投資占比達到36%。
提升“三區八園”,構筑轉型升級的集聚平臺。余杭經濟開發區要以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目標,強化招商引資、項目推進工作,加快形成產業集群,力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億元,其中工業投資36億元,力爭實現規模工業產值350億元。杭州未來科技城要加快路網及配套工程進度,首期工程全面竣工,積極推進一期區塊產業項目,逐步啟動二期區塊建設;瞄準央企、海外高層次人才,狠抓招商引才引智,力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2億元,新增國家人才8名、省人才12名。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要加快推進礦山整治利用,加大項目引進力度,開工建設工業項目21個,力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億元,其中工業投資5億元,盡快形成高新化、成套化、節能環保的裝備制造業集聚大平臺。“八園”要在堅持各自特色定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與“三區”發展的協作配套,加大“騰籠換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產業集聚度,提升產業層次。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支持有條件的工業功能區積極拓展空間。“三區八園”規模工業產值占全區規模工業的比重達到63%以上。繼續大力支持杭州錢江經濟開發區建設。
壯大現代服務業,拓展轉型升級的藍海。強化臨平新城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扎實推進征地拆遷、項目建設、產業引進等工作,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4億元、產業項目投資11億元。加快推進省金融創新示范區建設,促進金融公共服務基地、股權投資基金集聚區率先發展。集聚發展信息服務業,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引進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專業化信息服務業項目和企業集團,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增長30%。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等新型服務業態。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以現代化信息技術提升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的發展內涵,以提高運營質量為重點推進崇賢金屬港建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發展商貿服務業,優化重點區域商業布局,引進和建設一批領軍型企業、標志性商業綜合體,重點推進九喬國際商貿城等項目。繼續實施西溪濕地三期、運河綜保等工程,穩步推進良渚、徑山、塘棲、南湖等重點休閑旅游區建設,深度挖掘旅游資源,創新旅游產品,加強區域聯合互動,接待國內外游客84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0億元。穩步發展房地產業,重點發展商業地產。培育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中介服務業、社區服務業。大力發展文創產業,重點建設工業設計、文化產權交易、中小企業創業服務等公共平臺,借助國際高端會展擴大余杭城市品牌傳播度,文創產業增加值增長17%。
提升農業發展水平,打造轉型升級的亮點。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大力發展以生態高效、休閑觀光為特色的都市農業,招引工商資本投資農業領域,逐步提升農業產業規模化、企業化、現代化水平。繼續推進農業“兩區”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實施3 個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5個主導產業示范區、10個特色農業精品園建設,落實1.6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任務。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著力推進設施農業示范項目。培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建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農業科技企業8家、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6家。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農技推廣服務,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設施裝備水平,繼續實施全國農技推廣示范縣項目。完成市級以上種子種苗項目4個,爭創省級水產種苗規模化繁育基地1個。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和重大動植物疫情防控。加強農產品營銷指導,積極開展農村信息化建設,提升農業電子商務水平。
強化人才科技支撐,抓住轉型升級的關鍵。加大人才引進培育力度,爭取引進各類海外高層次人才150名。加強科技需求項目與國際尖端人才、留學人才的對接合作,加快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大學生創業園等載體建設。實施新一輪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和社會工程人才培育工程,構建全方位的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人才住房保障體系,緩解不同層次人才住房需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推進區校合作。申報實施國家級科技項目90個,新增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20家、市級以上研發(技術)中心20家、省級以上名牌產品(馳、著名商標)6個。創建省級區域知識產權示范區,發明專利授權110件。加快公共研發、檢測、服務平臺建設,推進民營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的比重達到34%,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85%。
二、突出重點,穩步推進,強化城市功能配套,力爭在統籌城鄉建設上取得新進展
城鄉建設是統籌發展的基石。我們必須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以新型城市化為主導,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切入點,注重開發建設與保護管理并舉,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推進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加快建設宜居宜業的都市新區。
增強規劃引領能力。加快完善以區域總體規劃、分區規劃為核心,控制性詳細規劃為基礎,各戰略規劃、前期研究、專項規劃為輔助的城鄉規劃體系。提高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繼續整合修編浙江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喬司繞城以北等區域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積極開展“一副三組團”規劃評估,合理編制近期建設重點區域的產業規劃,加強規劃管控能力。及時完善網絡化大都市、新城和城市綜合體各相關規劃,抓好中心村、特色村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實現“多規合一”目標。
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實施15省道改建及其綜合整治、東湖南路延伸、秋石快速路延伸等工程。地鐵1號線建成通車,推進地鐵上蓋物業開發。加快臨平污水處理廠建設,基本實現集鎮截污納管全覆蓋,深化雨污分流改造。推廣天然氣綠色能源綜合利用。加快建設東苕溪北塘加固、東苕溪羊山灣河道整治、小山塘除險加固等水利基礎設施工程。推進電網建設,開工主變容量88萬千伏安,投產10萬千伏安。加快數字電視發展,有序停播城鄉有線電視模擬信號。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城市有機更新,完善中心城區功能,實施城區道路交叉口渠化改造等工程,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優化城市環境,繼續推進臨平山綜保等工程,新增綠化面積300萬平方米。以完善小區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為重點,繼續推進危舊房與庭院改善工程。加快數字城管向中心鎮、街道拓展,提高運行效率。繼續推廣環衛標準化管理,努力實現垃圾處置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積極落實長效管控,深入破解擾亂城市正常運營的管理難題。優化公交線路,加快公交場站建設,公共自行車系統向組團和中心鎮拓展,逐步推進交通慢行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防違控違長效機制,加大各類違法建設整治力度。
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積極培育新農村建設示范典型,加快建設在建的20個重點提升村,大力實施16個新增的重點提升村、4個精品村、4個中心村建設,繼續開展市級風情小鎮創建。健全農村環境長效管理機制,爭創省級美麗鄉村示范區。進一步完善農民建房政策,加強農民建房監管,加快建設回遷安置房,改善農村居住困難家庭住房條件,探索新型農村小區物業管理長效機制。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80個。穩步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新增土地流轉1.5萬畝。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途徑,完善和落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扶持政策,創新村級留用地開發模式,力爭實現村均經營性收入120萬元,新增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10個。深入改善農村教育、衛生、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加快建設農村社區服務中心。
持續優化生態環境。深入推進土壤、空氣、水源清潔行動,積極開展植樹造林,著力建設“低碳城區”,努力創建國家級生態區。加強對工業固廢產生、收集、利用及處置等環節的監管,實行危險廢物分級管理。綜合治理工業廢氣和機動車尾氣,將可入肺顆粒物納入環境監測范圍,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的比例達到90%以上。強化苕溪飲用水源地和三白潭等備用水源地保護,配合閑林水庫工程建設。深化交接斷面水質考核,切實改善主要河道水環境質量。開展河道綜合整治,城區河道配水1.。繼續推進喬司、運河等重點區域和印染、化工、涉重等重點行業綜合整治,加大重污染企業關停力度,切實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嚴格執行排污總量控制制度,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加大監測力度,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切實增強全民節能環保意識,重點開展電機系統、燃煤工業鍋爐、綠色照明、智能電網等節能工程,深入推進公共機構節能。
三、協同共建,普惠共享,著力改善民生,力爭在加強社會管理創新上邁出新步伐
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是加快科學發展、建設和諧幸福新余杭的基本前提。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共建共享,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以創建充分就業城區和創業型城區為載體,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健全就業服務體系。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繼續擴大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積極推進征地農轉非人員養老保障工作。提升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水平。完善養老服務體系,規范居家養老服務,鼓勵社會力量興辦老年公寓。加大社會救助幫扶力度,加快社會救助由資金救助型向救助服務型轉變,努力解決困難群眾生活、就醫、就學等難題。著力推進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確保低收入農戶人均年收入達到6000元。切實保障殘疾人、婦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落實雙擁政策,提升優撫工作水平。全面加強價格監測,繼續實施物價補貼聯動機制。堅持量質并舉,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創新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分配模式。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加大住房公積金便民惠民力度。
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健全文明創建長效機制,進一步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和社會風尚。推進公共文體設施建設,爭創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文化,大力支持文藝精品創作。舉辦第五屆余杭藝術節、周末劇場等系列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繼續實施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繕五年行動計劃,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力度。切實加強良渚遺址綜合保護,積極做好“申遺”前期準備工作,穩妥推進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引進培育名師名校長,創新學校管理,提升各類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的發展水平。實施運河中學、喬司中學、臨平一中南校區等項目建設。加強校園安全和學生接送車安全管理。深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綜合改革,加大投入,加強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提升服務水平。積極培育、引進優質醫療資源,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療機構。堅持公共衛生優先發展,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區一院新院區投入使用,開工建設區二院門診醫技大樓、區中醫院整體遷建等項目。積極支持亞洲殘疾人體育運動中心建設。深化計生優質服務,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進一步做好統計、檔案、地方志、外事、民族、宗教、臺灣事務、僑務、氣象、關心下一代等工作。
切實加強社會管理。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深化重大事項風險評估機制建設和“兩網合一”工作。加強人民調解組織建設,積極構建矛盾糾紛大調解體系。進一步暢通渠道,健全領導干部定期接待群眾和下訪約訪制度,努力化解信訪積案,引導群眾依法有序表達利益訴求。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入開展事故隱患排查整治,確保全區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完善應急管理工作機制,科學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健全工資支付保證金和應急周轉金制度,加強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化管理,努力發展新時期和諧勞動關系。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著力解決好流動人口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子女就學、居住環境等問題,增強其歸屬感和幸福感。加大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度,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強化法治指數成果運用,深化“法律六進兩延伸”活動。發揮社會組織的協同參與作用,探索建立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的社區管理長效機制。推進老舊小區物業管理,規范新型社區服務,強化物業管理行業監管。
全力辦好實事工程。進一步發揚為民辦實事的優良傳統,堅持不懈抓好各類富民惠民工程。一是在保障性住房方面,新開工保障性住房93萬平方米,竣工197.,其中拆遷安置房開工90萬平方米,竣工174.;回遷拆遷安置戶3000戶。二是在養老保障方面,確保各類養老保障參保人數達到70萬;建立60個規范化社區老年食堂,為1000戶困難、高齡老年人免費安裝“一鍵通”呼叫器。三是在就業方面,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5萬人,幫助6000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其中就業困難人員4000人;完成職業技能培訓8000人次;開展農民素質教育培訓2.8萬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3500人。四是在緩解交通“兩難”方面,新增公交車50輛,調整、增加公交線路15條,投放出租車30輛;在臨平副城新建及擴容公共自行車借還點20個,在余杭、倉前等街道新建借還點32個,新投放公共自行車1500輛;實施迎賓路與人民大道、紅豐路與星光街交叉口改造工程;在臨平城區挖掘和新增公共停車場點5個。五是在飲用水保障方面,建成飲用水源地安全預警應用管理平臺,實施飲用水源(備用水源)區域9大截污納管工程,限期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畜禽養殖場(點)20個,對瓶窯鎮轄區飲用水源保護范圍實施畜禽禁養,綜合整治飲用水源地(備用水源)周邊河道14條,對三白潭備用水源地實施生態清淤、節制閘建設和生活污染治理,仁和水廠投入使用;實施山區農村飲用水安全提升工程,惠及6200戶、2.1萬人。六是在食品安全方面,新建農產品快速定性動態檢測點30個;食品生產加工新辦企業質量安全取證率、添加劑使用備案率均達到100%;完善流通環節食品追溯平臺,新納入食品安全電子監管平臺食品經營戶50家;餐飲服務單位全面實行量化分級管理;創建二星級以上農貿市場8家。七是在教育文化方面,新增教育集團2個,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合作辦學項目2個;送百場演出、千場電影、萬冊圖書到基層。
四、改革創新,開放合作,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力爭在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上取得新成效
改革開放是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的前提,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我們必須創新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內生動力,增強競爭實力,努力破解經濟發展、城鄉統籌和社會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和矛盾。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穩妥實施政府機構改革,加大部門協調配合、服務保障力度。進一步理順區與組團、組團與鎮(街道)之間的體制,強化“屬地負責”制,充分發揮鎮(街道)的主體作用。優化國有資源配置,完善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推進國有資產資本的市場化運作,推動有條件的國有企業向現代企業轉變。全面推進塘棲鎮小城市培育試點,指導、協調省級中心鎮開展綜合改革和發展工作。平穩推進撤村建居工作。
創新財政和項目管理體制。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全面推廣績效管理制度。整合財政專項資金,完善土地出讓金分配體制,加大公共財政調控力度。在現有鎮(街道)體制不變的前提下,進一步健全財政管理體制。加大西部鎮(街道)生態保護補償力度,適當降低項目支持門檻。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綜合管理,本著保民生、保重點、保續建的原則,根據當前財力,調整開發節奏,科學合理安排政府投資項目。強化國有資產和地方政府性債務監督管理,防范和化解風險。
提高開放合作水平。加強招商隊伍建設,整合招商資源,完善項目流轉機制。突出余杭經濟開發區、杭州未來科技城、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臨平新城和九喬國際商貿城等產業平臺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突出“以民引外”、“以商引商”,深入推進“浙商回歸”工程,重點招引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商務等產業項目。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完善出口風險預警和防范體系。強化政策服務保障,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進一步深化國際經濟合作。推動服務外包快速發展,完成離岸執行額3000萬美元。繼續開展區市協作、“對口幫扶”、“山海協作”。
破解要素瓶頸制約。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統籌安排建設用地,保障重點民生項目和產業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加強畝均效益考核體系建設,加大地下空間開發力度,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深入挖掘存量用地潛力,盤活批而未供土地和閑置廠房。利用省級以上產業平臺,申報省級以上重點項目,積極向上爭取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支持實體經濟、中小微企業發展。大力支持小額貸款、擔保、風險投資、保險等金融主體發展壯大。完善投融資政策,鼓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建設。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今年是新一屆政府的起始之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以及不斷凸顯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一、解放思想,著力增強政府創新能力
始終堅持把解放思想作為政府工作的根本動力,以思想觀念的解放帶動體制機制的創新,以體制機制的創新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大興求學求知之風,把學習作為生活與工作的常態,不斷優化完善知識結構,努力提升把握新形勢、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化解新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大興開拓創新之風,把改革創新貫穿于政府工作的始終,堅決克服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傾向,堅決摒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大力倡導勇于改革、銳意創新的風氣,努力形成支持改革、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轉變職能,努力提升政府服務水平
堅持以民為本,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政府工作的第一標準。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序,壓縮辦事時限。健全便民服務體系,深化代辦服務,創新代辦模式,完善網上審批。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盼。通過上門服務、下訪約談、結對幫扶等方式,切實做好服務企業、服務基層工作,竭力為基層和企業排憂解難。
三、健全制度,大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以“創先爭優”、“公述民評”、民主評議行風政風等活動為抓手,努力建設一支作風過硬、業務精通、辦事高效、朝氣蓬勃的公務員隊伍。強化責任意識,堅決克服拈輕怕重、推過攬功、推諉扯皮的不良現象,大力倡導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善作善成的良好風氣。強化執行意識,做到接受任務不找借口、完成任務不打折扣,切實增強行政執行力,確保政令暢通。著力強化檢查督辦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加強績效考核,為提高政府執行力提供堅強保證。
四、依法行政,合力推進政府法治建設
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定期向人大報告、向政協通報重大事項,切實做好建議、提案辦理工作。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建議,高度重視司法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公眾監督,加強審計和行政監察。完善重大事項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政府集體討論決定相結合的決策機制,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規范行政執法,加強行政復議工作。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
五、廉潔從政,全力樹立政府清廉形象
加強對工程建設、土地出讓、資金管理等重點領域的監督,加大對公共資源交易的監管力度。倡導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之風,從嚴控制行政經費和一般性支出,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用、公務接待費支出保持零增長。堅持從嚴治政,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廉潔從政各項規定,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切實糾正各類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樹立公正廉明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充滿新機遇,面臨新挑戰,孕育新希望。讓我們在中共余杭區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依靠全區人民,以更加開闊的眼界、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昂揚的斗志,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為建設“品質之城、美麗之洲”、共創和諧幸福新余杭而努力奮斗!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