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報 告

2013年2月25日在杭州市余杭區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政府區長 朱 華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區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2年工作回顧

  2012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區政府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力攻堅“經濟轉型升級、城鄉統籌發展、社會管理創新”三大重任,經濟社會保持平穩發展態勢。全區實現生產總值834.94億元,增長10.1%;實現財政總收入167.0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4.65億元,分別增長11.4%、9.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12.12億元,增長23.9%;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8.99億元,增長13.8%;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466.50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132.0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464元,增長12.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20304元,增長13.1%;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43‰;預計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6.0%、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削減6.5%。
一年來,圍繞區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調結構促轉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
產業結構加快調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5.7∶50.4∶43.9。工業經濟平穩發展,完成規上工業產值1350.14億元,增長6.0%,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2%。十大產業實現增加值332.82億元,增幅居全市首位。綠色能源、生物醫藥產業增速明顯,產值分別增長11.8%、25.8%。積極推進節能降耗,規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0.8%。3家企業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66.79億元,增幅居省市前列。在“淘寶”項目帶動下,信息服務業高速增長,實現增加值102.40億元,增長62.1%。實現旅游收入89.29億元,增長19.0%。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103.12億元,增長46.0%。現代農業提升發展,完成農業總產值72.95億元,增長7.7%。規范引導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加快建設千畝以上農業園區,流轉耕地1.72萬畝。有序推進3個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7個主導產業示范區、14個特色農業精品園建設,累計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5.56萬畝。新增省級以上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5家。
創新能力持續提高。科技進步變化情況綜合評價列全省第一,成功創建省級區域知識產權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475.48億元,增長15.2%,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35.2%;新產品產值率達26.5%。組織實施各類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100項,新增國家火炬計劃高新技術企業5家、國家重點支持領域高新技術企業42家、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技術)中心8家、市級以上農業科技企業9家。實現專利授權4314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44%。組織實施各類產學研合作項目150項。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設,全區各類孵化器總面積達59萬平方米,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業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深入推進質量強區、品牌強區建設,主持起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7個,新增省級以上名牌產品(馳、著名商標)12個,“鸕鳥蜜梨”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有效投資不斷擴大。啟動產業項目推進三年行動計劃,開展擴大有效投資“百日攻堅”活動。完成產業投資186.54億元,增長39.6%,占比提高4.1個百分點。實現工業投資120.57億元,其中技改投入105.77億元,分別增長14.0%、26.3%。西奧電梯、西田商業中心等103個產業項目竣工投產,鼎盛輕合金、尚然太陽能等項目加快推進。重點平臺投資力度加大,“五城一基地”固定資產投資占比達45%。吸引民間投資322.14億元,增長28.7%。
對外開放繼續深化。實施招商引資三年行動計劃,合同利用外資10.6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56億美元,分別增長6.7%、24.3%,引進市外內資63億元。瑞典宜家、永旺夢樂城等重大產業項目落戶余杭。加快推進“浙商回歸”工程,引進浙商創業創新項目資金46億元。實現自營出口47.07億美元,增長8.9%,高于全國、省、市平均增幅。建成家紡、車輛及配件省級出口基地,正式啟用出口原產地證余杭出證點。新批境外投資企業(機構)23家,中方投資額達3660萬美元。完成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額5423萬美元。順利推進區市協作項目,做好“山海協作”和對口援建、幫扶工作。
二、建平臺強統籌,城鄉發展步伐加快
平臺建設有序推進。確立“五城一基地”為重點建設區域,扎實開展發展戰略研究、控制性詳規、各類專項規劃、核心區城市設計和三年行動計劃編制。未來科技城首期37萬平方米研發孵化平臺基本建成,累計引進各類海外高層次人才367名,落戶院士級人才領銜項目4個,海歸項目獲得股權投資和民企投資16億元。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被列為省外商投資新興產業生物醫藥示范基地;完成規上工業產值301.81億元、工業投資36.20億元,分別增長13.4%、28.8%。臨平新城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土地開發有序推進,引進銀泰、華元等綜合體項目。杭州北部新城加快城市空間拓展,現代服務業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交易額突破240億元。喬司國際商貿城征地拆遷工作有序開展。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產業項目加快推進,被認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拓展區。啟動實施工業園區提升改造,星橋都市產業園等園區試點工作順利開展。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地鐵1號線余杭段正式開通運營,站點周邊交通組織不斷優化。閑祝公路、15省道長樂至余杭段改建等工程建成通車,秋石路延伸工程開工建設,320國道至申嘉湖杭新市互通連接線、320國道至104國道連接線等工程扎實推進,完成縣道大中修35.5公里。加快城市有機更新,實施禾豐港、西塘河等綜合整治工程,完成危舊房改造與庭院改善10萬平方米。仁和水廠投入使用,山區農民飲用水安全提升工程惠及2.42萬人。截污納管有序推進,敷設污水管線91.93公里,完成企事業單位雨污分流改造616家。對13座山塘水庫實施除險加固。積極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
城市管理得到加強。“數字城管”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系統不斷健全,城市“四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努力改善出行條件,新增、優化公交線路34條,完成公交場站建設4個,投放出租車65輛,臨平城區新增公共停車泊位2200個,公共自行車覆蓋范圍繼續擴大。違法建設防控機制逐步深化,拆除各類違法建筑56萬平方米。
美麗鄉村加快建設。農村環境長效管理得到加強,5個市級精品村、20個重點提升村完成建設任務。修編新一輪農村住房改造建設布點規劃。規范農民多高層公寓建設管理,開工建設200萬平方米,竣工230萬平方米,回遷安置城鄉居民3032戶。進一步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創新村級留用地政策,村級經營性收入達3.5億元,被評為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重大動植物疫病綜合防控不斷加強。完成農民素質教育培訓3.2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961人。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通過國家級生態區創建技術評估、新一輪環保模范城市復檢。完善排污權交易體系,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大力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開展臨平城區可入肺顆粒物和灰霾天氣監測。切實改善河道水質,整治河道30公里、疏浚河道15公里,完成臨平城區河道配水2億立方米,苕溪、三白潭等飲用水源地綜合保護不斷加強。嚴格實行環境準入制度,環境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大。新增綠化面積300萬平方米,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鎮7個、省級森林鎮1個、省級森林村2個。運河、西溪、超山等綜保工程有序推進。
三、惠民生優管理,群眾生活品質得到提升
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就業創業工作深入推進,新增城鎮就業1.65萬人,被評為省級創業先進城市。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障水平穩步提高,8.1萬名征地農轉非人員養老待遇實現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接軌。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發放基礎養老金8352萬元,建成規范化社區老年食堂67家,為4555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社會救助和幫扶體系不斷健全,向困難群體發放各類救助資金8000萬元。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得到加強,公積金便民惠民力度進一步加大。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文明余杭”創建工作廣泛開展,被授予“浙江省文明區”稱號。良渚遺址申遺步伐加快,再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完成《良渚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編制,成功舉辦“良渚論壇”。玉架山史前聚落遺址入選“201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繕工作順利推進,被列為全國文化遺產知識宣傳普及工程試點縣。群眾性文體活動廣泛開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考核位居全省第一,2名運動員獲倫敦殘奧會銀牌。推進各類教育均衡協調發展,實施“陽光招生”,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深化名校集團化辦學,6所新建學校投入使用。妥善解決4.78萬名義務教育段進城務工子女就學問題。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區一院主體遷建、區二院病房大樓等項目完成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改擴建項目加快推進。醫療、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成功創建省級重點學科和示范護理病區。人口計生工作進一步加強,計劃生育率達98.8%。
社會管理成效明顯。健全維穩工作機制,圓滿完成黨的十八大期間維穩安保任務。深入推進“兩網合一”,夯實社會管理基層基礎。暢通信訪渠道,開展領導干部定期定向公開約訪活動,構建大調解工作體系,社會矛盾有效化解。推進“平安余杭”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治安秩序保持良好。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事故發生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數連續八年實現“零增長”。扎實開展“鉻超標膠囊”、“問題蜜餞”等專項整治,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進一步加強,榮獲全省食品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動先進單位稱號。建立110社會應急救助聯動平臺,突發公共事件處置能力得到提升。推進“法治余杭”建設,不斷提高法治指數量化評估和應用水平,建成全國首個“區、縣法治國情調研基地”。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雙擁工作得到加強,圓滿完成征兵任務。積極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殘聯、文聯、老齡委、關工委、紅十字會開展工作,統計、外事、人民防空、僑務、民族、宗教、臺灣事務、檔案、慈善、氣象、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提效能增活力,發展保障不斷加強
體制機制逐步完善。扎實推進政府機構改革,不斷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著力完善“五城一基地”開發建設體制機制,下放部分規劃、投資審批管理權限,區與平臺、平臺與鎮(街)的職責關系和責任分工進一步明確。積極推進塘棲小城市培育試點工作。調整財政管理體制和土地出讓金分配政策,有效調動鎮(街)、產業平臺積極性。開展財政專項資金管理績效評估,強化公共資源交易監管,確保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探索建立重點產業平臺間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互動機制,努力提高產業項目落地率。
服務發展扎實有效。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出臺產業發展“50條政策”和相關實施細則,梳理整合稅收優惠政策,兌現產業扶持資金11.87億元,減免各項稅費、基金5.14億元。完善用地聯審機制,科學統籌項目用地,新增用地指標7530畝。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墾造耕地2587畝。積極盤活存量資源,清理批而未供土地8613畝,利用閑置廠房54萬平方米。加快省金融創新示范區建設,新增上市培育企業10家,引進股權投資機構30家。擴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設立科技企業貸款風險池基金,建立“政銀保”協作機制,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擔保機構累計提供融資擔保79.14億元,惠及企業3747家;累計為企業提供應急周轉資金15.64億元。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國家“人才達26名,其中自主申報14名;省人才達30名。全區人才總量達14.76萬人。
行政效能不斷提升。實施產業項目聯合審批,優化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流程,項目審批平均提速30%。大力推行網上審批,加快組團“市民之家”和鎮(街)、村(社區)便民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建立政府投資項目審批中介機構預選庫。實施差異化分類考核,考評導向和激勵作用進一步發揮。深入開展“進村入企、服務基層”大走訪活動,解決涉農涉企問題1685個。
依法行政繼續加強。堅持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向區政協通報工作制度,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健全經濟社會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聽證等制度,提高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深化權力陽光運行機制,加大行政監察力度。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公開政務信息5.9萬條。建立府院聯席會議制度和行政爭議綜合協調工作機制,有效預防和化解行政爭議。嚴格執行領導干部經濟責任管理制度。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勤政廉政建設扎實推進。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全區上下積極應對宏觀環境變化的挑戰,同心同德、奮發有為,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工作開啟新局面,為今后發展進一步夯實了基礎。成績來之不易,這是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區人大及其常委會與區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也是全區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向解放軍、武警駐余杭部隊和駐余杭各直屬單位,向新余杭人和所有關心支持余杭發展的各界人士,向全區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政府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規上工業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自營出口未實現預期目標;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和發展后勁有待增強,素質性結構性矛盾有待突破,經濟轉型升級任重道遠;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節能減排壓力較大;城鄉統籌仍有諸多難題需要破解,民生改善步伐同群眾期待仍有差距,社會管理難度不斷增大;發展軟環境有待提升,部分干部能力素質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政府自身建設仍存在薄弱環節,等等。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并在今后工作中切實加以解決。

  2013年主要工作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實施區委區政府各項決策部署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各項工作,任務艱巨,意義重大。
2013年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打造產業余杭、建設創新強區為目標,緊緊圍繞區委作出的各項決策部署,重點加快“五城一基地”建設,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作風建設,在攻堅“經濟轉型升級、城鄉統籌發展、社會管理創新”三大重任中,做到落實有大突破、工作有大進展、發展有大轉變,為提前實現“四個翻一番”打下堅實基礎。
建議2013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均增長10%以上,規上工業產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外貿出口力爭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以上。完成省市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一、堅持穩中求進,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切實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確保經濟發展更穩定、更有效、更持久。
擴大有效投資。堅持投資增長和結構優化并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0億元。加快淘寶城二期、賽銀科技園等產業項目建設,力爭產業投資占比達到40%;完成工業投資135億元,增長12%。加快重點區域開發建設,“五城一基地”固定資產投資占比力爭達到55%。進一步完善投融資政策,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向實體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領域,繼續提升民間投資在全社會投資中的比重。不斷改善政府投資結構,提高投資績效,重點建設有利于改善發展環境、調整經濟結構的優質項目。
促進消費升級。積極培育消費新增長點,著力促進本地消費,努力吸引外來消費。加快西溪深國投商業中心、永旺夢樂城、銀泰等商業綜合體項目建設,著力打造商業特色街區,整合提升專業市場,努力形成特色化、差異化城市商圈。積極拓展城鄉連鎖便利商業網絡,切實改善農村消費環境。著力提升西溪濕地·洪園、塘棲古鎮、超山等景區經營水平,深入挖掘旅游業發展潛力。加快推進“大徑山”旅游開發,爭創省級生態旅游度假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業園區開發,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游和農業觀光游。不斷擴大徑山茶、超山梅花、塘棲枇杷、倉前羊鍋等地方品牌影響力,積極發展民食民宿產業,切實增強消費輻射帶動作用。力爭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達千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超百億元。
拓展國內外市場。鼓勵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市場結構,推進自主品牌、營銷網絡、電子商務建設,組織企業參加境內外重大會展活動,引導企業鞏固傳統市場、拓展新興市場,不斷提高市場份額。完善外貿預警體系,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推進保稅倉庫建設,促進外貿出口持續穩定增長。積極拓展進口渠道,引導企業抓住機遇重點引進先進技術裝備、重要資源,不斷優化進口結構。力爭全年實現自營出口51.5億美元,進口5億美元。鼓勵優勢企業“走出去”拓展境外投資,力爭完成境外中方投資額4000萬美元。
二、堅持提質增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圍繞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招商引資為著力點,以平臺建設為載體,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優化產業結構。按照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要求,大力發展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新能源、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引導傳統產業向產業鏈兩端、價值鏈高端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鼓勵企業“機器換人”,提高裝備水平,促進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全面推進以“四減兩提高”為目標的技術改造。強化節能減排倒逼機制,關停高污染高能耗企業31家,加快推進“騰籠換鳥”。鼓勵發展金融、科技、研發設計、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互動發展,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推進文創與科技、信息、制造業、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力爭文創產業增加值增長15%。促進房地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以農業產業規模化、企業化、現代化為方向,繼續大力招引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新建20個千畝以上農業園區,重點推進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力爭農業總產值增長6%。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加快種子種苗繁育、農作制度創新,新增省級農業科技企業3家。
強化創新驅動。加大財政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區級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達到5.5%。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確保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38%,新產品產值率達到27%。新增國家重點支持領域高新技術企業35家、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技術)中心9家。出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扶持政策,大力建設科技創新園區,培育引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800家。申報實施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80項。新增專利授權4000件,其中發明專利190件。加快各類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積極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科技企業孵化器。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推進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加強品牌培育,促進質量提升,鼓勵企業主持起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新增省級以上名牌產品(馳、著名商標)8個。大力弘揚“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積極營造勇于創新、尊重創新、激勵創新的社會氛圍。
加強招商引資。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圍繞重點產業、重點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著力引進具有較強引領帶動作用的大項目、區域功能性項目和科技型企業,促進特色產業集聚。加大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等稅源經濟招引力度,積極引進優質建筑企業。強化產業鏈招商,拓展招商渠道,鼓勵以民引外、以商引商,深入推進“浙商回歸”工程。進一步統籌招商活動,整合資源開展“五城一基地”專場宣傳推介,提高重點平臺知名度。完善招商用人體制和考核激勵機制,加強專業型招商隊伍建設。健全信息共享、項目流轉、項目落地等招商工作機制,切實提高招商引資成效。全年合同利用外資1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5億美元,引進市外內資70億元,其中先進裝備制造業、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產業項目占比達到50%以上;引進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5個,其中20億元以上項目2個。
加快平臺建設。全面啟動“五城一基地”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集中精力拓空間、強配套、引項目,盡快形成主體功能。未來科技城要深化“人才+資本+民企”發展模式,加大引才引資引稅力度,大力發展研發經濟、總部經濟,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不含房地產投資)70.8億元,海外高層次人才突破700名,國家、省人才力爭達到100名。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堅持“工業立區”,大力推進生物醫藥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實施6平方公里老區塊提升改造,完成工業增加值85億元、工業投資43.2億元,合同利用外資3.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55億美元。臨平新城要加快核心區和西大門整治區塊項目落地,優化路網結構,有序實施蘇家、丁山區塊征地拆遷,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不含房地產投資)50億元,其中產業投資30億元。杭州北部新城要強化征地拆遷和基礎設施配套,積極引進區域標志性重大項目,提升物流、商貿等現代服務業集聚水平,完成產業投資12億元。喬司國際商貿城要堅持“快進快出,滾動開發”的方針,全面完成勝稼區塊征地拆遷工作,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打下基礎。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要加快礦山整治,著力引進高新化、成套化、領先型裝備制造企業,拓展用地空間900畝,完成工業投資10億元。同時,要充分發揮“五城一基地”輻射帶動效應,促進重點平臺與屬地鎮(街)聯動發展。鼓勵和支持其它鎮(街)根據自身條件,發揮比較優勢,進一步加快發展。結合特色園區建設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培育,由點到面推進工業園區提升改造。積極支持錢江經濟開發區建設。
三、堅持以城帶鄉,提高城鄉統籌水平
緊緊抓住新型城鎮化戰略機遇,全面統籌城鄉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實現重點建設區域、中心鎮、美麗鄉村梯次銜接、互動發展,讓全區人民享有更高品質的宜居生活。
提升規劃建設水平。深化重點建設區域總體規劃、控制性詳規和交通、污水、電力、供氣等專項規劃編制,組織編制分質供水規劃,促進各類空間規劃和專項規劃有機銜接。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增強規劃管控能力。以臨平新城、杭州北部新城、未來科技城三大區塊為重點,著力完善功能配套,打造生產、生活、生態高度融合的現代化新城。進一步完善路網結構,確保320國道至104國道連接線、世紀大道東延等項目建成通車,加快推進秋石路延伸、臨丁路二期、良睦路等工程,啟動長西線、104國道瓶窯至勾莊段改建等工程建設,深化拱康路二期、新老320國道連接線、星河路隧道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大城市有機更新力度,以完善功能配套為重點,以“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為原則,加快老小區改造,切實改善老城區和老集鎮居住環境。推進中小河流治理、羊山灣河道整治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加大截污納管建設力度,推進污水分區域處理。開工建設110千伏油車、永樂等輸變電工程,投產主變容量20萬千伏安。加大塘棲小城市和瓶窯、徑山中心鎮培育力度,充分發揮其聯結城鄉、輻射農村的作用。
加快美麗余杭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評價體系試點工作,確保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區。落實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四邊三化”專項行動,連片連線改善環境面貌。深化喬司、運河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完成印染、化工行業整治提升工作。嚴控排污總量,推進重點行業脫硫脫硝改造。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以水質監測、生活污染治理、畜禽禁養、企業關停等工作為重點,全面加強飲用水源地整治與保護。加大環境監測力度,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深化公共領域節能減排,試行公交車“油改氣”。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深入破解城市管理難題。加強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設,提高“數字城管”運行效率。完善城市管理體制,推進工作重心下移,實施分級分類考核。
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既注重引導一般農戶提高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又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培育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10家,新增流轉耕地2.6萬畝。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啟動水利改革試點工作,推進土地股份制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扎實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完成雙溪“風情小鎮”創建工作,推進4個特色精品村建設。增強農民公共參與意識,進一步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和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完善農村建房政策,全面開展“一戶多宅”清理。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推動優質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進一步向農村延伸。加強財政轉移支付和結對幫扶,重點扶持經濟薄弱村34個,確保全區村均經營性收入達到145萬元。逐步建立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民利益聯動機制,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四、堅持多管齊下,強化資源要素保障
   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和利用,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強化用地保障。切實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期評估工作,加大征遷做地力度,新增建設用地空間向“五城一基地”范圍集中。積極向上爭取支持,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重點民生項目和產業項目。深入挖掘存量用地潛力,加快低效用地二次開發,盤活利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強化節約集約用地,完善“畝均效益”用地考評機制,加大地下空間開發力度,提高土地投入產出率。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墾造耕地3500畝。深化土地監管共同責任機制和聯合防控機制,進一步加大違法用地和違法建設查處力度,確保新違建零增長。
強化資金保障。全面推進金融創新,提升科技與金融結合度,著力招引金融機構,加快建設省金融創新示范區。完成余杭農村合作銀行股份制改革,培育村鎮銀行、科技銀行,加強小額貸款公司監管,促進銀行業、擔保業、保險業健康發展。積極推動企業直接融資,新增上市培育企業5家,力爭上市2家。成立由政府主導的科技擔保公司,建立中小企業融資信息交流平臺,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實體經濟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構建“政金企”協調聯動機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做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相關工作。提高國有公司經營管理水平,加強國有資產資本運營,做強做優政府投融資平臺。科學安排政府投資項目,把負債規模控制在合理水平。
強化人才保障。以未來科技城、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著力打造“人才特區”,支持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圍繞國家、省和國家,重點引進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國內領軍人才。加強基礎型、科技型、實用型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多層次人才體系。著眼勞動力素質提升,抓好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培養技能人才4000人以上。完善人才招引培育、創新創業等政策體系,統籌解決各類人才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問題,使人才引得進、留得住。
五、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加強社會建設
按照中央“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十六字方針,加強以民生改善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共建共享發展成果。
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深化創業帶動就業工作,加強就業虛擬市場建設,新增城鎮就業1.5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5000人。開展農民培訓2.58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000人。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確保各類養老、醫療保障參保人數分別達到77萬人、97萬人。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推進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主要政策與杭州接軌。竣工城鎮保障性住房32萬平方米,完善公共租賃住房體系。積極培育社會養老機構,啟動建設老年公寓項目,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努力構建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全面推進孤殘兒童福利事業,實施區社會福利中心遷建項目。深化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加強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康復、就業服務等工作。推進“陽光救助”,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多渠道募集慈善捐款,積極發展慈善公益事業。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深化“文明余杭”創建工作,進一步挖掘培育先進典型,傳承和弘揚本地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推進良渚遺址申遺工作,加大遺址申報區綜合整治力度,提升良渚文化影響力。圍繞重點建設區域發展,及時調整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布局。扎實推進公共文體設施建設,大力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爭創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鼓勵文藝精品創作。增強競技體育實力。不斷提升各類教育均衡協調發展水平,爭創省教育基本現代化區。加快推進未來科技城配套小學、幼兒園等新建項目和五常中學、塘棲二小、倉前中心小學等遷建項目建設。深化名校集團化辦學,積極引進區外優質教育資源。加強名師名校長培養,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運行機制,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逐步實現病人向下分流、就近就醫。積極引進優質醫療資源。完成區一院、區五院搬遷,加快實施區中醫院整體遷建、區二院醫技樓等項目,建設未來科技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進良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升級為區級醫院。強化疾病防控,優化公共衛生服務。加強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
全力辦好民生實事。圍繞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年內努力抓好以下八方面民生實事。一是回遷安置方面,開工建設農民多高層公寓400萬平方米,竣工200萬平方米;回遷安置城鄉居民4000戶。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實施縣道大中修35公里,提升改造5米以下鄉村公路40公里;加固臨村山塘水庫10座,新建和改造灌排泵、閘站11座;完成地質災害點治理21處;改造升級老舊農灌線路250千米。三是方便群眾出行方面,新建、擴容公共自行車服務點100個,新投放公共自行車2500輛;新增、優化公交線路8條,新增、更新公交車40輛;治理道路交通事故隱患點82處。四是社會救助方面,為“一戶多殘”困難家庭和18至60周歲無固定收入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五是城市有機更新方面,實施老小區改造15萬平方米,完成道路交叉口改造2處,更新改造梅堰垃圾中轉站;建設免費WIFI網絡AP站點350個。六是教育衛生文化方面,實施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工程,完成公交接送線路交通設施規范化建設;實施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零差價;試行市民卡“智慧醫療結算”模式,實現邊診療邊付費或先診療后付費;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送120場演出、3600場電影、1.5萬冊圖書到基層。七是環境建設方面,敷設污水管線105公里,續建、新建污水泵站8座;新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40個;推進臨平城區溫室甲魚污染治理,實施溫室甲魚養殖場清潔能源改造。八是食品藥品安全方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精品點30個,在全區10家大型超市設立臨近保質期食品專柜,食品安全投訴舉報處置率達到100%;在所有村(社區)設立過期、失效藥品回收箱。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化“兩網合一”工作,推進社會管理重心下移,著力破解社會管理領域重點難點問題。強化鎮(街)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功能,著力打造矛盾化解、公共安全管理、治安防控三大社會管理體系。完善各項社會維穩機制,深入開展平安創建系列活動。拓寬、暢通群眾利益訴求渠道,深化各級領導干部接訪約訪下訪制度,有效化解信訪積案。加強人民調解組織和隊伍建設,推進部門聯調,完善矛盾糾紛大調解體系。強化社會治安立體防控,依法防范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增強群眾安全感。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延伸拓展。開展安全生產事故防范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確保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深入開展食品安全隱患整治,完善食品藥品監管機制,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注重應急能力建設,有效應對和妥善處置突發公共事件。加強互聯網管理,積極引導網絡輿情。深入推進“法治余杭”建設,強化法制宣傳教育,提升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增強社會自我管理、化解矛盾的能力。此外,進一步做好統計、檔案、地方志、外事、人民防空、民族、宗教、臺灣事務、僑務、氣象、紅十字、老齡、關心下一代等工作。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和省、市、區委有關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加快政府轉型升級,切實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
認真履職,強化責任心。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堅持群眾路線,深入基層,服務群眾,不斷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認真落實包村聯戶、住夜值班等制度,定期到基層蹲點調研,積極開展“進村入企、服務基層”大走訪等各項活動,不斷拓寬與群眾的聯系渠道,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強化發展意識,把心思用到事業上,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大力倡導認真履職、敢于負責、勇于擔當的工作作風,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有方、守土有效。
真抓實干,提升執行力。堅決執行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各項決策部署。大力弘揚真抓實干的優良政風,精簡各類文件、簡報、會議和活動,不務虛功,多辦實事。深化政府績效管理,完善考核體系,做到事有專管之人、人有明確之責、責有限定之期,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嚴格實行問責制度,加強重大決策部署執行情況督查,杜絕推諉扯皮、“中梗阻”等現象,確保政令暢通。深入開展民主評議行風政風、“效能亮劍”、“公述民評”等活動,營造務實高效的政務環境。
開拓進取,提升創新力。堅持以學為先、以學增智,不斷更新思想理念、管理方式、服務手段,切實增強駕馭經濟社會各種復雜局面的能力。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深化行政審批、基層社會管理等重點領域改革,著力破解工作中的難點問題。
加強配合,提升協同力。增強大局意識,堅持分工不分家、分責不分力,做到目標同向、思想同心、行為同步。強化“塊抓條保”,實行“五城一基地”與屬地鎮(街)捆綁考核,形成平臺、鎮(街)和部門之間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協同推進的良好局面。加強有效溝通,進一步整合管理服務資源,形成推進各項工作的強大合力。
依法行政,提升公信力。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的意見,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著力提升公職人員依法行政能力,嚴格按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規范行政權力運行,積極做好審批事項清理,全面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前置審批事項。規范中介機構執業行為,提高審批事項進場率,促進項目審批提速增效。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推進政府公開透明、規范高效運轉。
廉潔自律,提升免疫力。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嚴格執行廉潔從政各項規定,切實提高拒腐防變能力。堅持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完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切實加強對工程招投標、政府采購、土地出讓等重要領域和關鍵崗位的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加大違紀違法行為懲處力度。厲行勤儉節約,嚴禁鋪張浪費,規范出訪活動。推進預算管理改革,從嚴控制經常性經費支出。加大專項資金整合和管理力度,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任務艱巨、責任重大。讓我們在中共杭州市余杭區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堅定信心、銳意進取,全力攻堅“三大重任”,為建設和諧幸福新余杭、提前實現“四個翻一番”目標而努力奮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