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在杭州市余杭區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政府區長 朱  華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區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4年工作回顧

   

  2014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和全區改革發展穩定的艱巨任務,區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切實落實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的決策部署,團結和帶領全區廣大干部群眾,求真務實,攻堅克難,負重奮進,較好地完成了區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101.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5%;完成財政總收入240.7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48.8億元,分別增長20.3%、18%;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5329元和26581元,分別增長10%、11.3%;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36‰;預計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8%以上;完成主要污染物年度削減目標。 

  (一)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多措并舉,科學應對,實現經濟平穩增長。有效投資持續擴大。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6.15億元,增長24.5%。省市重點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中國移動杭州研發中心、長江新能源客車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開放合作深入推進。實際利用外資10.78億美元,引進市外內資90.75億元,浙商回歸項目到賬資金72.9億元,中國電信創新園、量子通信等重大項目簽約落戶。山海協作、對口支援、結對幫扶等工作進一步加強。消費出口穩步回升。完善重點區域商業布點規劃,永旺夢樂城、宜家家居等商貿項目加快建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5.48億元,增長13.6%。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展會,加強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成外貿出口55.79億美元,增長9%。要素保障不斷加強。新增建設用地指標5236畝,清理批而未供土地2萬畝。炬華科技成功上市,浙達精益在“新三板”掛牌,新增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20家。累計引進股權投資(管理)機構70家,管理資本超過100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821.7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305.61億元。推進民企與現代科技、現代金融“雙對接”工作,扎實開展為企業“破難題”專項服務行動。 

  (二)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全面啟動信息經濟、智慧應用“一號工程”,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得到提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一、二、三產結構比例為4.1︰40.2︰55.7。工業經濟提升發展,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實施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以企業畝均效益為核心的綜合評價體系。深入推進“四換三名”,關停搬遷高污染高能耗企業40家、石料加工企業322家,完成工業技改投入104.91億元,167個工業園區提升改造項目竣工,電子商務服務收入增長40.3%,新增“個轉企”1633家。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實現增加值613.04億元,增長14%。規上信息軟件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5.44億元,增長37.9%。完成旅游收入125.79億元,增長17.3%。文創產業增加值增長28.3%。現代農業轉型發展,實現農業總產值72億元。新增省級現代農業園區3個,新認定糧食生產功能區4.2萬畝,培育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3家,成功創建省農業標準化綜合示范區。創新活力不斷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41.3%,新產品產值率達34.5%。新建科創園區20個,引進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1155家。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國家火炬計劃企業3家、國家重點支持領域高新技術企業51家、省重點企業研究院3家。發明專利授權295件,被列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徑山茶、中泰竹笛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產業平臺建設加快。“五城一基地”產業主平臺作用進一步凸顯,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區比重達63.8%。未來科技城人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增海外高層次人才500名,其中“國千”24名、“省千”26名,“夢想小鎮”先導區塊17萬平方米辦公及配套建筑基本結頂。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啟動省生物醫藥高新園區建設,主導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規上工業增加值、工業投入分別增長15.5%、19%。臨平新城核心區主干路網全面貫通,銀泰、崇邦等項目有序推進。杭州北部新城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城市功能不斷完善,產業投資增長23.8%。喬司國際商貿城完成東湖快速路征遷工作,勝稼區塊安置房加快建設。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核心區路網體系逐步成型,比亞迪新能源大巴車、聯東U谷等項目扎實推進。 

  (三)城鄉建設統籌推進。堅持以城帶鄉,注重建管并舉,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加快,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提升城市功能。地鐵2號線、5號線余杭段開工建設。疏港公路、臨丁路二期、09省道有機更新等工程建成通車,余杭汽車西站投入使用。九峰環境能源項目穩步推進。塘棲小城市培育試點連續兩年獲全省考核第一。西溪濕地、超山風景區對外吸引力不斷提升。攻堅“五水共治”。加強污水治理,余杭、良渚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開工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6.8%;消除垃圾河26條,有效改善52條黑臭河水質,完成河道清淤整治490公里。推進城市內澇治理,完成積水點整治任務。提升防洪能力,苕溪北塘加固、上埠河拓寬整治等工程扎實推進。統籌抓好供水節水工作,建立居民生活用水階梯水價制度。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以治污、拆違等為重點,積極推進138個村美麗鄉村創建工作,我區被評為省美麗鄉村創建先進區。切實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實施污染型畜禽禁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村均年經營性收入達176萬元。不斷改善城鄉面貌。持續推進“三改一拆”,改造舊住宅區126萬平方米、舊廠區133.8萬平方米、城中村216萬平方米,拆除違法建筑514萬平方米,創建“無違建”村(社區)232個。“四邊三化”第一階段工作順利通過省市驗收。強化大氣污染防治,關停整治臨平城東溫室甲魚養殖場,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1.09萬輛。推進企業排污總量核定、分配工作,完成74家重點排污單位刷卡排污系統建設。加大環境執法力度,責令361家企業停產整治。 

  (四)民生事業持續改善。公共財政用于民生支出增長17.1%,民生實事工程基本完成。健全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就業扶持和創業服務,城鎮新增就業1.69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342人,新增大學生創業企業44家。各類養老、醫療保障參保人數分別達84.98萬人、101.83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至150元。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力度進一步加大,區社會福利中心項目加快建設。發放各類社會救助資金1.06億元。開工建設農民多高層公寓305萬平方米,竣工209萬平方米;回遷安置城鄉居民4231戶。協調發展社會事業。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工作扎實推進,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農村文化禮堂33個。成功舉辦區第十屆人民運動會。著力提升教育質量,17所學校與主城區名校開展教育合作,未來科技城第一小學、五常中學、塘棲鎮二小等項目開工建設,校舍危舊房改造全面完成。浙醫一院余杭院區啟動建設,區五院平穩搬遷,良渚醫院投入使用,6家區屬醫院、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與浙醫二院等省市醫院建立合作關系。成功創建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平穩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加大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扶助力度。統計、民族宗教、檔案、慈善、氣象、地方志、公積金、外事、臺灣事務、僑務等事業健康發展。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深入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信息化。深化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領導干部約訪接訪、矛盾糾紛包案調處等制度,積極應對企業資金鏈擔保鏈斷裂風險,及時化解不穩定因素。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完善應急管理機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監測和聯動處置能力進一步提升。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事故發生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2.44%、11.02%、4.21%,連續十年負增長。建成出租房智能門禁系統8086套。開展無證餐飲專項整治,實施學生飲用水安全工程,食品藥品安全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全面推行“門前新三包”,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國防教育、雙擁優撫和人民防空工作扎實推進。 

  (五)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和創新政府管理,著力在轉作風、促發展上求實效。推進各項改革。推行部門權力清單制度,編制部門責任清單、企業投資項目核準清單,網上政務大廳投入運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歸并審批職能,優化審批流程,取消審批事項633項,實施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五證一章”聯辦等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組建區市場監管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金融控股集團。加強機關事業單位編外用工管理。全面實施鎮街國庫集中支付。嚴格依法行政。開展政府文件清理,強化政府決策合法性審查。深化行政執法監督,加強和改進行政復議工作。堅持重大事項向人大報告和向政協通報制度,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積極支持群眾團體開展工作。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力度。不斷改進作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查擺“四風”突出問題,切實落實各項整改措施。開展“基層走親”、“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等專項行動,幫助基層和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整治村級組織機構牌子、考核評比、創建達標“三多”問題,建立村(社區)事務準入制。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廉政準則,加強對工程建設、公共資源交易等重點領域和招投標等重點環節的監管。“三公”經費下降30.05%。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扎實推進經濟轉型,經濟發展質效明顯提升,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服務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居省內同類區(縣、市)前列。 

  過去的一年,我們扎實推進城市轉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管理更加規范有序,公共服務與主城區一體化進程加快,生產、生態、生活融合發展趨勢日益明顯。 

  過去的一年,我們扎實推進政府轉型,加大清權、減權、制權力度,努力破解改革發展穩定難題,各級干部工作作風在干事創業中進一步轉變,工作能力在大事難事歷練中得到提升。 

  各位代表,成績來之不易,這是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向解放軍、武警駐余杭部隊和省市駐余杭直屬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余杭發展的各界人士,向全區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創新驅動發展基礎還不夠堅實,重大產業項目儲備不足,傳統產業提升發展受到諸多制約,新興產業集聚效應不夠明顯,產業生態建設任重道遠;城鄉統籌發展步伐仍需加快,基礎配套、環境質量、公共服務離群眾期待尚有差距;維護社會穩定、公共安全壓力較大,防范化解“兩鏈”風險任務艱巨;行政管理運行體制機制改革有待深化,少數單位和部分干部服務意識、法治意識、擔當意識還需進一步增強,等等。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克服和改進。

   

2015年主要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規劃收官和“十三五”規劃編制的承上啟下之年。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新常態,我們要順勢而為、借勢發力、主動作為,積極構建區域發展新模式,加快建立政府運行新機制,著力形成干事創業新導向,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更加良好的環境,為開啟新一輪五年發展航程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2015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決策部署,主動適應新常態,建立健全戰略引領規劃布局“一張圖”、資源要素優化配置“一本賬”、抓人促事凝心聚力“一盤棋”工作機制,加快轉型升級,統籌城鄉發展,強化民生保障,創新社會治理,進一步推動余杭在高起點上實現新發展,努力在大杭州發展格局中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新的更大的作用。 

  建議2015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以上;財政總收入及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和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完成省市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圍繞上述目標,2015年要著力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增量優化與存量提升并舉,以信息經濟、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現代金融產業發展為突破口,全力以赴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努力打造余杭經濟升級版。 

  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堅持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確保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以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項目、工業技改、生態環保等為重點,著力擴大有效投資,進一步提升產業投資和民間投資比重。狠抓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中國移動杭州研發中心、中國電信創新園、紅樹林酒店等項目,確保長江新能源客車、比亞迪新能源大巴車等項目竣工投產。鼓勵城市商圈業態創新、錯位發展,合理布局重點區域商業和生活配套設施,培育消費新增長點,倡導消費新模式,推動傳統商貿服務業提升發展。推進大徑山省級旅游度假區、塘棲旅游板塊建設,提升西溪濕地、超山等景區營運水平,著力引進重大旅游項目,培育旅游新業態,力爭旅游收入增長15%。引導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開展海外并購、建設境外基地,力爭外貿出口增長5%。 

  大力推進“一號工程”。以產業智慧化為方向,引導企業加快信息化改造,促進信息技術在生產制造、研發設計、營銷服務等環節的集成應用,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大力推進智慧產業化,深化與阿里巴巴、浙大等名企名校的合作,積極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大數據和云計算、物聯網、信息安全、移動互聯網等新型業態。深入推進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智慧應用,以智慧應用推動產業發展。加快建設“雙核一鎮一谷”。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要以深化信息技術應用為切入點,提高企業裝備高新化、生產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打造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核心示范區。未來科技城要大力發展信息軟件服務業和電子商務服務業,全方位打造智慧城市核心示范區。全力推進“夢想小鎮”建設,集聚創業人員超過2400名,互聯網創業項目突破480個,累計入駐股權投資(管理)機構和各類基金90家,著力打造浙江新名片。充分發揮環浙大地域優勢、人才優勢,加快推進“良渚智谷”建設。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搶抓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帶來的發展機遇,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發展。強化龍頭項目帶動作用,支持企業間開展配套協作、跨界合作。大力培育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集聚發展水平,支持家紡服裝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力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工業投入145億元。深入推進“四換三名”,加強民企“雙對接”工作,持續抓好“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大力發展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支持傳統服務業轉型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搶抓杭州創建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機遇,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推進專業電商園區建設。促進文創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玉鳥流蘇”街區、百丈“文創小鎮”建設。堅持生態高效農業發展方向,提升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綜合效益,力爭農業增加值增長1.5%。 

  強化產業平臺支撐。圍繞產業生態建設,進一步優化功能布局,加強招商引資,完善基礎配套,推動產業平臺高端化、特色化、集約化、生態化發展。未來科技城要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為目標,加快高層次人才和高科技項目集聚,實際利用外資3億美元,引進海歸創業項目110個。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全面提升工業經濟發展綜合實力,加快省生物醫藥高新園區建設,加大醫療設備制造和創新藥物項目引進培育力度,確保8萬平方米孵化器投入使用;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建設,提升優勢產業集聚發展水平,力爭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105億元、工業投入6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億美元。臨平新城要以建設“時尚小鎮”為契機,積極推進專業電商園區、中國藝尚中心、華東珠寶首飾城等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5.5億元。杭州北部新城要全力打造科技創新企業集聚區、院校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完成產業投資20億元,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實現交易額320億元。喬司國際商貿城要加快勝稼區塊開發建設,配合推進核心區塊開發。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要加速主導產業集聚,努力打造“新能源汽車小鎮”,完成工業投入10億元。各平臺和有條件的鎮街要依托各自的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圍繞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建設,加快謀劃打造一批產業集聚度高、產業優勢明顯的特色“小鎮”和專業園區,拓展眾創空間,推進優勢特色產業集聚發展。 

  提升招商引資水平。緊盯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強化產業鏈招商,主動敲門招商,定向精準招商,著力引進一批“大、強、優”的產業項目和“專、精、特”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整合招商資源,加強與央企、外資和浙商的對接合作,鼓勵以商引商、以企引企,注重招商與招才、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實際利用外資10.5億美元,引進市外內資83億元,浙商回歸項目到賬資金58億元。 

  (二)改革引領、創新驅動,激發區域發展活力 

  以深化改革統領體制機制建設,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加快向創新驅動轉變,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內生動力和全社會創業創新潛力。 

  繼續深化改革。按照戰略引領規劃布局“一張圖”的要求,開展發展戰略規劃研究,編制“十三五”規劃,科學繪制余杭未來發展藍圖。積極穩妥推進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調整優化重點產業平臺管理體制。綜合運用企業分類評價結果,實行用地、用能、排污等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加強專項資金清理整合,按照“直接變間接、無償變有償、分配變競爭、事后變事前、低效變高效”的原則,改進產業扶持方式。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向基礎設施、民生項目等領域。實施新一輪鎮街、平臺財政體制,完善土地出讓金收支管理辦法。在戶籍、公共交通、教育、就業社保、社會福利和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逐步推進與主城區一體化。完善農民多高層公寓政策體系,加快推進多樣化安置方式。 

  加強科技創新。完善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3%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43%,新產品產值率達到35%。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組建研發機構、開展科技攻關、承擔科技重大專項,新增國家重點支持領域高新技術企業40家、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技術)中心10家。新建科創園區7個,引進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1000家以上,建立園區企業退出機制,提升科創園區建設水平。加快生物醫藥、信息產業等領域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鏈,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新增發明專利授權220件。深入推進質量強區建設,加強品牌培育,新增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和馳名、著名商標8個。 

  優化資源配置。牢固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完善人才創業政策,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全力打造創業創新人才高地,加快形成“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局面。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加強梯次銜接的人才隊伍建設,新增海外高層次人才600名,其中“國千”、“省千”50名以上;引進培育復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2500名以上。深化省金融創新示范區建設,全力打造“天使小鎮”,加快創新型金融資源集聚,推動人才與資本、科技與金融更好對接。鼓勵和引導企業創新融資方式,加大企業上市培育力度,力爭新增上市企業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家、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6家。科學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扎實推進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期調整完善工作,合理安排用地指標,攻堅征遷掃尾,確保重點區域、重要項目發展用地。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低丘緩坡綜合利用,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動土地清理盤活力度。 

  (三)以城帶鄉、互動融合,推進城鄉一體發展 

  圍繞“產城人融合發展”理念,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更加注重交通、產業和功能配套整體聯動,更加注重規劃、建設和管理協同推進,促進重點區域、中心鎮和美麗鄉村梯次發展。 

  提升城鄉建設水平。對接杭州市總體規劃修編,健全優化空間規劃體系,促進多規融合。按照點軸狀圈層式開發的要求,鎖定重點區域開發建設邊界,合理控制開發強度。科學謀劃并加快建設連接主城的快速通道,合力推進軌道交通項目建設。完善區域路網,完成文二西路西延、星河路隧道、秋石路延伸等工程,積極推進民豐路、金昌路、海曙路等項目。加強城市核心區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繼續推進舊住宅燃氣改造,擴大天然氣管網覆蓋面,優化公交車、出租車加氣站布點。完善通信基礎設施,提升信息網絡智能化和綜合業務承載能力。強化電力保障,開工主變容量142萬千伏安,投產68萬千伏安。啟動區食品藥品檢驗監測中心建設。穩步推進九峰環境能源項目。深入實施塘棲新一輪小城市培育試點工作,切實加快瓶窯、徑山中心鎮建設。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優化城市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推動資源整合、執法聯動和網格化管理,做到權責明晰、運轉高效。以違法建設、違章停車、跨門經營等突出問題為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整治。狠抓渣土管理、垃圾治理、非法營運整治、街面序化管控等薄弱環節,努力突破城市管理瓶頸。加快完善城市快速通道體系,推進未來科技城有軌電車項目建設,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加大公共停車場開發建設力度,著力治理城市交通擁堵。提高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擴大城市管理社會參與度。 

  提升農村發展水平。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創建市級美麗鄉村精品村5個,提升特色亮點示范村10個,建成2條美麗鄉村精品線路。支持農村經濟新型業態發展,建成精品民宿點3個,積極培育電商村,實現農產品網絡銷售額3億元以上。培育提升農業經營主體,新增區級以上示范性家庭農場5家、農業龍頭企業8家,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5家。調整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扶持政策,村均年經營性收入增長10%以上。引導城市現代生產要素進一步向農業農村流動,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完成15個老集鎮更新改造,建成農村文化禮堂20個。 

  (四)生態優先、綜合治理,加快建設美麗余杭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落實“美麗余杭”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堅定不移推進環境綜合治理,著力打造更優的自然生態環境。 

  深入推進“五水共治”。集中精力治污水,對和睦港等36條區級以上河道及其支流開展綜合治理,疏浚河道250公里,加快消除黑臭河,主要出境斷面水質達到省市考核要求。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啟動建設臨平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扎實推進余杭、良渚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加大污水管網敷設力度,實施企事業單位雨污分流改造805家,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總工程量的80%以上。突出重點防洪水、排澇水,完成苕溪北塘加固工程,加快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等項目建設。著力保供水、抓節水,完成運河水廠提標改造,積極配合千島湖配供水工程建設,開工建設徑山飲用水源項目,落實最嚴格的水源區保護措施。加強監督管理,確保治水工程質量。 

  深化環境長效治理。深入推進“三改一拆”,加強拆后土地利用,完成臨平城東溫室甲魚養殖場土地復耕。全力推進“無違建”創建,力爭50%鎮街、90%村(社區)達到“無違建”標準。鞏固“四邊三化”整治成果,擴大整治范圍。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道路與建筑工地揚塵控制,加快推進無燃煤區建設。強化工業企業污染整治,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健全污水治理、畜禽禁養、拆違等工作長效管理機制,切實鞏固環境綜合整治成果。 

  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積極探索生態紅線區域管控機制,完成環境功能區劃編制。持續推進節能減排,嚴控能源消耗總量、排污總量,建立排污權基本賬戶制度,強化重點企業排污許可管理。落實瓶窯組團生態保護補償新機制,促進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加強平原綠化,新增綠化面積200萬平方米。進一步提升環境監測監察能力,依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生態環保意識。 

  (五)以人為本、共建共享,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民生優先,認真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著力完善基層治理體系,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區人民。 

  加強社會保障。完善就業服務和創業扶持政策,加大高校畢業生和各類困難群體就業幫扶力度,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城鎮新增就業1.7萬人。推進社保政策與老城區逐步接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構建以居家養老為主體的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實現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全覆蓋,區社會福利中心項目完成主體建設。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推進特殊困難群體精準救濟。支持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加強住房保障,逐步擴大公共租賃房保障范圍。 

  統籌發展社會事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志愿服務和道德實踐,凝聚社會正能量。深入推進良渚古城遺址保護和文化內涵挖掘,扎實做好各項申遺準備工作。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啟動區文化藝術中心項目建設。廣泛開展文化惠民活動,鼓勵文藝精品創作。優化重點區域教育資源布局,加快學校項目建設。推進名校、名師、名校長培育工程,深化教育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激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活力,扶持民營醫療機構發展。推進區三院新院區建設。完善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分級診療的就醫制度,形成分層次有序診療格局。加強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進一步做好統計、檔案、地方志、外事、民族宗教、臺灣事務、僑務、氣象、紅十字、老齡、關心下一代等工作。 

  全力辦好民生實事。圍繞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年內努力抓好以下八方面政府實事。一是治水治氣方面,敷設污水主干管網42公里,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3.1萬戶;全面淘汰黃標車,新增、更新環保型出租車70輛,公交車清潔能源改造比例達到20%。二是交通出行方面,新建公交場站2個,新投放公共自行車2000輛,公交分擔率提高2個百分點;新增公共停車泊位500個;建設臨平城區智慧停車系統。三是社會保障及社會救助方面,實現與老城區、蕭山區公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保定點互認互通;為1000名殘疾人提供助明、助視、助聽、助行康復服務;將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重度殘疾兒童、殘保兒童以及低保、困難家庭兒童納入兒童福利體系保障范圍。四是回遷安置方面,開工建設農民多高層公寓250萬平方米,竣工150萬平方米,回遷安置農戶3300戶。五是教育衛生方面,開工建設超山中心小學、大禹小學永建校區、臨平新城第三小學;在2個街道試點開展醫養護一體化服務。六是便民服務方面,實施荷花塘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工程;城鎮超市生鮮農產品“放心柜”覆蓋面達到65%以上;新增“E郵柜”公共站點100個,提供24小時包裹自助投取服務。七是公共安全方面,新建出租房智能門禁系統5000套;農村應急廣播體系實現村級全覆蓋;開展百場萬人應急救護培訓。八是農村基礎設施方面,實施縣道大中修29公里、鄉村道大中修40公里、林道提升35公里,改造危橋15座。 

  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關口前移、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權力下放,整合基層執法和管理力量,完善基層網格化管理體系。健全領導約訪接訪、包案化解機制,加強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大調解工作體系建設,源頭預防、妥善處置各類矛盾糾紛。完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加大街面機動防控、聯巡共管力度。強化大型群眾活動安全評估,積極防范和妥善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安全生產責任體系、隱患排查治理體系、事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開展“三合一”場所專項整治。創新流動人口管理服務,進一步優化流動人口結構。加強企業“兩鏈”風險防范與化解,維護良好經濟發展秩序和金融生態環境。建立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基層責任網絡,擴大食品安全追溯系統覆蓋面,深入開展無證餐飲整治。推進宗教場所和民間信仰活動場所規范化管理。加大互聯網依法管理力度,健全輿情收集、研判和處置機制。積極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新特點,建立健全網絡消費領域維權機制。完善法律援助服務體系。注重發揮村(社區)組織自治作用,引導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推進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六)依法行政、務實高效,加快法治政府建設 

  認真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把依法行政作為政府各項工作的基本準則,加快建設職能科學、職權法定、執法嚴明、公正公開、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依法全面履行職責。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動態調整機制,拓展提升網上政務大廳功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創新審批模式,優化審批流程,加強投資項目審批中介機構管理。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健全限定自由裁量權、責任追究等行政執法機制,加大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城市管理等領域綜合執法力度。強化擔當執行意識,嚴肅懲處“不作為”、“亂作為”等行為。 

  提升依法決策水平。落實重大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的法定程序,強化決策必經程序的剛性約束。深化重大項目前期論證,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嚴格執行規范性文件制定與公布、備案與監督、評估與清理等制度,提高規范性文件制定質量。建立區政府常務會議會前學法制度,在政府機關廣泛開展普法學法活動,推動各級領導干部提升法治素質、強化法治思維。 

  加強權力制約監督。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切實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加強與區政協的聯系,積極支持其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主動接受司法監督,認真落實司法建議和檢察建議。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暢通政府網站、政務微信微博、新聞發言人等政府信息公開渠道。加強重要領域、重要崗位、關鍵環節的審計監督和行政監察,加大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力度,健全責任追究制度。 

  創新政府管理服務。根據資源要素優化配置“一本賬”的要求,建立大規劃、大計劃、大財政、大國土管理工作機制,實現資源統一調度、統一配置、集中使用。根據抓人促事凝心聚力“一盤棋”的要求,建立大督查工作機制,加強實事工程、“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點工作和即時交辦工作考核,確保制定的目標、出臺的政策、部署的任務落實到位。改進政府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切實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健全便民服務體系,深入推進便民事項向基層延伸。加強公務員隊伍專業化教育培訓,不斷提升其適應時代發展的能力。 

  強化作風和廉政建設。鞏固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持續整治“四風”突出問題,不斷完善聯系服務群眾長效機制。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全面落實反腐倡廉各項措施。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建立預警機制,預防財政風險。嚴格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有關規定,進一步壓縮“三公”經費和公務費等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們面臨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艱巨而繁重。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堅定信心,振奮精神,銳意進取,扎實工作,推動余杭在高起點上實現新發展,努力在大杭州發展格局中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新的更大的作用! 

    

  

  有 關 名 詞 解 釋

    

  信息經濟、智慧應用“一號工程”:信息經濟是通過研發與生產知識密集型的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促進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勞動就業的一種新型經濟,主要表現形式為智慧產業化和產業智慧化。智慧應用是指將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到三次產業和個人、家庭、城市、社會等各領域,推動生產、生活和管理服務的智慧化,主要包括智慧民生、智慧企業、智慧農村、智慧城市、智慧政務、智慧物流、智慧商務等方面。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將發展信息經濟、推進智慧應用作為全市“一號工程”全力推進。我區結合區情實際,制定出臺了加快發展信息經濟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各部門全力以赴推進“一號工程”,大力推動智慧產業化、產業智慧化,加快信息化、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為余杭實現高起點上的新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四換三名:“四換”是指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三名”是指培育名企、名品、名家。 

  夢想小鎮:是指在未來科技城規劃建設的互聯網創業小鎮和天使小鎮。互聯網創業小鎮重點鼓勵和支持電子商務、軟件設計、信息服務、集成電路、大數據和云計算、信息安全、動漫設計等互聯網領域創業企業。天使小鎮重點培育和發展科技金融、互聯網金融,集聚天使投資基金、股權投資機構、財富管理機構,著力構建覆蓋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服務體系。 

  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治水為突破口,打好經濟轉型升級“組合拳”的關鍵一招。 

  三改一拆:是指舊住宅區改造、舊廠區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拆除違法建筑。 

  四邊三化:是指對公路邊、鐵路邊、河邊、山邊等區域開展的潔化、綠化、美化行動。 

  門前新三包:是指沿街單位和個人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對實行城市化管理區域內的沿街建(構)筑物外緣至人行道側石的區域(含開放式場地),通過自我管理約束、強化義務履行、倡導互動參與,實現“包環境整潔、包秩序良好、包應急響應及時”。 

  “五證一章”聯辦:是指市場監管、國稅、地稅、統計和公安部門同步辦理《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包括國稅和地稅)、《組織機構代碼證》、《統計證》、企業公章。 

  多規融合:以發展戰略規劃為指導,協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統一建設用地總量和建設時序,劃定空間管制、生態管制范圍線,實現區域規劃“一張圖”。同時,統籌銜接交通、水利、電力、燃氣、通信、給排水、消防、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各專項規劃,加強部門協調與聯動,形成良性互動工作機制。 

  “三合一”場所:是指住宿與生產、倉儲、經營一種或一種以上使用功能違章混合設置在同一空間內,且住宿與其他使用功能之間未設置有效防火分隔的建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