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日在杭州市余杭區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政府區長  陳如根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區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7年工作回顧

  2017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區政府在黨的十八大、十八屆歷次全會和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圍繞區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團結依靠全區廣大干部群眾,統籌推進“五大余杭”建設,全區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實現生產總值1695.13億元,增長12.0%;完成財政總收入503.8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80.01億元,分別增長25.9%、23.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23.30億元,增長8.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7738元、34358元,分別增長8.5%、8.7%。

  (一)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比例為3.0:32.5:64.5。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6.2%。信息經濟增加值增長30.6%,占生產總值比重達54.8%。加快“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試點示范區建設,推進企業上云5322家,實施工廠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21個、兩化融合項目12個,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7.6%。出臺“時尚新十條”,成立時尚產業聯合會,推動家紡服裝業轉型。關停淘汰落后產能企業(生產線)116家(條),關停取締“低小散差”生產經營單位6747家。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創建有序開展,大徑山農業產業集聚區建設全面啟動,糧食生產實現“三連增”,完成農業增加值52.24億元。有效投資持續擴大。工業投資增長15.1%,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5.6%。實際利用外資10.39億美元,引進市外內資123.82億元,浙商回歸項目到賬資金100.79億元,引進菜鳥網絡總部、華僑城、華潤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消費出口穩步回升。萬寶城、西田城二期、江南時代購物中心等建成開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1%。完成外貿出口370.33億元,增長14.7%。電子商務主營業務收入增長46.8%,實現跨境電商出口9.6億美元。

  (二)創新驅動不斷增強。主動承接省市重大戰略落地,持續提升創新供給能力和效率,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雙創”活力不斷激發。深化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與浙江大學、阿里巴巴集團簽訂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與省內10所高校成立校地合作聯盟。之江實驗室正式掛牌,阿里達摩院成功落戶。順利舉辦“未來已來”全球人工智能高峰論壇、亞洲時尚聯合會中國大會、世界生命科技大會等重大活動。創新要素加快集聚。出臺“10+X”人才新政,引進本科及以上大學畢業生2.34萬人,海外高層次人才累計達到2720名。出臺“上市新政十條”,新增A股上市企業9家,新增數居全省第一。集聚各類股權投資機構和基金1025家,管理資本規模達2300億元。深化科技創新“523”計劃,新增國家級眾創空間5家,引培科技型中小微企業1274家。預計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相當于生產總值的比例為3.1%左右。創新主體持續活躍。新增省級企業研究院16家、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63家,新增數居全省首位。新增國家重點支持領域高新技術企業13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26家。發明專利授權658件,新產品產值率達44.2%。啟用未來科技城知識產權管理服務平臺。老板電器獲全國質量獎。市場主體不斷壯大,新設內資企業數增長12.6%。

  (三)平臺建設持續發力。堅持統籌集聚發展,集中資源加快重點平臺建設,平臺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未來科技城拓展規劃控制范圍和重點建設區域,謀劃推進“2+X”創新載體建設,技工貿總收入、稅收分別增長51.7%、48.7%;夢想小鎮被命名為省級特色小鎮,集聚創業人才12100名;人工智能小鎮正式啟用,入駐創新項目170余個;浙醫一院余杭院區主體結頂。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8.1%,實到外資3.35億美元,被列為國家級循環化改造重點支持園區;省級生物醫藥高新園區加快建設,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浙江分中心成功落戶。臨平新城加快藝尚小鎮、產業互聯網小鎮建設,引進金頂獎服裝設計師4名、創新型服裝企業區域總部38家,集聚產業互聯網企業28家;北外附屬杭州橄欖樹學校正式開學。良渚新城扎實推進夢棲小鎮建設,引進中國美院良渚院區、華潤健康醫療等項目,良渚醫院開工建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6.68億元。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開展空間發展戰略、產業規劃修編,引進菜鳥網絡中國智能骨干網、阿里巴巴云數據中心等項目。小城市試點和中心鎮培育工作扎實推進。

  (四)美麗余杭加快建設。以全域美麗為目標,開展“10+X”專項行動,全區環境品質進一步提升。環境治理成效明顯。持續攻堅“五水共治”,實施治水項目3112個,推進臨平凈水廠等項目建設,新增污水主干管網22公里,完成河湖庫塘清淤212萬立方米,全區重點控制斷面水質均達到V類及以上。苕溪清水入湖工程完成主體建設。深入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積極推進海聯熱電關停、國III及以下柴油車淘汰,空氣質量明顯改善。順利完成中央環保督察迎檢工作。啟動27個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和74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基礎配套日趨完善。編制實施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五年行動計劃。地鐵2號線建成通車,5號線加快推進,杭臨線余杭段開工建設。104國道改建、人民路隧道等項目建成通車,東西向快速路完成PPP招標并簽約,臨平副城“三路一環”快速路加快推進。新增公共停車泊位3000余個。啟動臨平老城區有機更新一期工程。提升重點路段和節點景觀風貌,迎賓大道綜合整治工程扎實推進,上塘河游步道、東湖慢行綠道、東湖公園建成投用。美麗鄉村加快建設。出臺城鄉統籌發展實施意見,啟動“六大西進”。開展新一輪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行動,93個村創建工作扎實推進,徑山、鸕鳥成功創建國家3A級景區。實施美麗公路建設,完成9個重要節點、6條示范路整治提升及15條縣道以上路況提升工程。加快發展農村經濟新型業態,啟動阿里“農村淘寶”項目,新增精品民宿10個。調整重點建設區域村級留用地開發模式,定向開展村級集體經濟脫薄幫扶工作,村均年經營性收入達265萬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扎實推進。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全域推進“無違建”創建,處置違建816萬平方米,積極創建省“基本無違建區”。完成城鄉危舊房治理改造2297幢41.3萬平方米。加強住宅小區物業管理,規范業主委員會運作機制。以全域無暴露垃圾為目標,廣泛開展“清潔家園”行動。全面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改革。深化生活垃圾“三化四分”,加強廚余垃圾就地處置,推廣“虎哥回收”模式。九峰環境能源項目投入試運行。推動“廁所革命”,改造城市標準公廁15座。出臺農村私人建房管理辦法,實行帶圖審批、掛牌施工。清理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1.59萬畝,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6537畝。

  (五)社會建設全面加強。堅持以人為本,全力補齊民生短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群眾獲得感、滿意度不斷提升。民生保障力度持續加大。公共財政安排民生支出198.95億元,增長20.5%。順利完成八方面民生實事,出臺實施“10+X”惠民新政。就業社保與主城區全面接軌,被征地人員參保安置工作深入推進。積極防范和處置工程建設領域欠薪問題,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推動全域充分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1%。全面推進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發放老年人生活補貼,建成綜合性、示范型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50家。設立“大愛余杭”慈善幫扶基金,完善臨時救助和低保邊緣家庭救助政策,發放各類救助金1.93億元。區社會福利中心、殘疾人康復中心建成啟用。開工建設多高層安置公寓126萬平方米,竣工263萬平方米,回遷3977戶。社會各項事業繁榮發展。扎實推進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工作,申遺文本順利送達世界遺產中心,古城保護管理規劃、外圍水利系統專項規劃完成編制,遺產區保護展示和環境修復圈層推進,遺產價值國際認同不斷提升。徑山寺復建工程扎實推進。開展“新風匯余杭”主題系列活動,選樹“美麗余杭人”,城鄉文明素質進一步提高。文體事業加快發展,榮獲市第十九屆運動會團體總分和獎牌總數“雙第一”,滾燈表演隊代表文化部赴約旦演出,《漢興未央》獲省“五個一工程獎。教育質量持續提升,成功創建省級特色高中示范學校3所,14所新建學校投入使用。全面啟動健康余杭建設,成功創建國家健康促進示范區,區屬醫院與省市醫院緊密型合作持續深化,區中醫院投入使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人數達38.36萬人。國防教育、人民防空、雙擁優撫安置等工作扎實推進,統計、檔案、公積金、氣象、地方志、外事、僑務、民族宗教、臺灣事務、老齡、計生、紅十字、關心下一代等事業健康發展,山海協作、對口支援、結對幫扶等工作得到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深入推進。圓滿完成重大活動期間維穩安保任務。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建立“四個平臺”工作機制,推進全科網格建設。強化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開展租賃房屋公共安全專項治理,優化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舉措。堅持安全隱患排查整改30日工作法,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落實區領導接待群眾和包案化解工作機制,積極防范化解企業“兩鏈”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完成村(社區)換屆選舉,優化社區規模,榮膺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范單位。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構建網絡市場監管新模式。

  (六)政府轉型步伐加快。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不斷優化政務服務,加快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項696項,其中“跑零次”50項。設立五大綜合辦事服務區域,實現“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在全省率先建成不動產登記綜合業務平臺,實現最快20分鐘完成受理。實行投資項目“管家式”代辦服務和聯合竣工驗收。深化商事登記多證合一、證照聯辦,推行企業登記全流程電子化。健全便民服務體系,推進便民服務事項下延至鎮街、村社。全年辦理行政審批服務事項300萬件。優化體制機制。調整區水務公司管理體制,掛牌成立區行政復議局。調整未來科技城、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管理體制機制,配強良渚新城開發建設力量。加強區級統籌和力量調配,成立區征遷辦并實行實體化運作,建立安全生產、交通治堵等領域聯合執法機制。強化區項目辦統籌協調,建立政府投資項目內控管理制度。梳理部門職責交叉事項,明確責任邊界。深化國有企業薪酬制度改革,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提升行政效能。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開展“百千萬”“周三夜訪夜學”“雙爭”等活動。堅持重大事項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向區政協通報制度,辦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舉辦“政府開放日”活動,實施例行新聞發布制度,探索機關事業單位雇員制,加強績效管理和審計監督,深化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著力營造透明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離不開區人大及其常委會與區政協的監督支持,離不開全區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謹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向解放軍、武警駐余杭部隊和駐余杭各直屬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余杭發展的各界人士,向全區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主要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不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資源要素使用績效有待提升,經濟發展方式還需進一步轉變;城市功能品質仍然存在短板,交通治堵、環境治理等方面任務艱巨,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事業離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還有一定差距;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社會治理能力需進一步提高。同時,少數干部改革意識、創新能力、法治思維、專業水平、行政效能仍需加強,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克服和改進。

  2018年主要工作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各項工作,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全會精神,圍繞“追求高質量,爭當排頭兵”這一總要求,開展“改革創新突破年、城鄉品質提升年、社會治理創新年”三個年活動,打好“創新體系建設、生態環境治理、良渚申遺推進、‘低小散差’企業淘汰、公共服務提升”五場硬仗,加快建設“五大余杭”,打造全省“兩個高水平”建設先行區,為當好新時代發展排頭兵奠定扎實基礎。

  建議2018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財政總收入及地方財政收入均增長12%以上;規模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12%;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相當于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3%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以內;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3%和8.5%。完成省、市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圍繞上述目標,著重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加快動能轉換,著力培植充滿活力的創新體系

  以全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為引領,開展改革創新突破年活動,進一步完善創新體系,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

  加快建設產業平臺。未來科技城要圍繞打造創新驅動策源地、數字經濟先行地、產城融合樣板地,深化與浙江大學、阿里巴巴集團的合作,扎實推進“2+X”創新載體、菜鳥網絡總部、中電海康軍民融合示范園等項目建設,進一步發揮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核心區作用。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對標國家級高新區,加強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優勢主導產業培育,積極招引科研院所,加快推進貝達夢工場、浙江中以(余杭)產業合作園等項目建設,力爭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3億美元。臨平新城要圍繞打造時尚產業新地標、智造服務業集聚地、產業互聯網創新港,啟動建設九喬國際數字商貿城、藝尚瑞麗街區,建成啟用國家級產業互聯網展示、實訓和創新中心,設立大學生創業園,力爭引進國家級領軍人才2名、優質產業互聯網企業100家。良渚新城要堅持城北副中心、杭州新地標發展定位,加快推進夢棲小鎮、國際生命科技小鎮、農副物流電商小鎮建設,著力打造一批集聚度高、優勢明顯的特色產業園區,辦好第二屆世界工業設計大會,新增工業設計人才300名。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要以打造省級開發區為目標,深入對接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加快推進摩根士丹利仁和產業園等項目。

  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建立重點科技創新企業培育庫,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雙倍增”計劃,新增國家重點支持領域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比重達56%以上。鼓勵引導企業與高校院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實施規模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和研發活動“全覆蓋”行動,新增省級企業研究院、企業研發中心30家,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10%以上。實施單項冠軍、隱形冠軍、“獨角獸”企業培育提升行動,加快形成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排頭兵企業。推進“浙江制造”標準制定,力爭完成國家、行業、省地標準制訂6個。

  大力集聚創新人才。實施人才國際化戰略,深化引才“十百千”工程和人口年輕與結構優化、高層次人才倍增“兩項計劃”,建立杭州國際人才創業創新園、人力資源產業園。大力推進人才改革試驗區建設,健全人才市場化評價、認定和引進機制,完善人才政策體系。力爭各類人才資源總量超過30萬人。深化校地戰略合作機制,加強政產學研合作,吸引更多科研院所、研發團隊落戶余杭。

  積極推進金融創新。加快培育新金融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私募基金等新金融業態。完善“科技+金融”“人才+資本”創新發展模式,籌建科技金融聯盟,推廣知識產權質押、投貸聯動等融資方式,推動金融資本與優質項目更好對接。落實“鳳凰行動”計劃,支持企業掛牌上市、并購重組,力爭新增上市企業6家以上,新三板和區域場外市場掛牌企業100家以上。創新投融資體制,大力推行企業債、公司債等直接融資模式,積極爭取省棚改資金,著力優化投融資結構。增強國有公司經營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逐步推行資產證券化。加強政府債務風險管理。

  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完善以未來科技城、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的科創成果承接轉化體系,建立各類孵化器、科創園區、產業平臺之間的協作機制,健全“種子倉—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接力式創新鏈條。加快建設集技術交易、人才交易、科技創新云服務于一體的科技大市場。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進信息互通、數據共享,大力推行行政服務事項網上辦,著力打造“移動辦事之區”。拓展不動產登記綜合業務平臺功能,推進不動產登記“二次提速”。優化投資建設項目審批流程,力爭取得土地的工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最多100天”。深化“1+N”+X多證合一、證照聯辦,完善準入準營同步工作機制,建立多維度市場主體服務平臺。落實減負降本政策,開展“千干聯千企訪千才”活動,打造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

  二、推進轉型升級,著力構建高端現代的產業體系

  以數字經濟為引領、實體經濟為著力點,統籌實施質量提升大行動,推動產業邁向價值鏈高端,搶占發展制高點。

  提振實體經濟。深入推進“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試點示范區建設,規劃建設一批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培育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10家、工廠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20個,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5%。以節能環保與新能源裝備、定制化智能裝備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力爭培育省級以上首(臺)套5個。以省級生物醫藥高新園區、國際生命科技小鎮、健康谷建設為主要載體,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力爭增加值增長10%。以“互聯網+”“標準化+”“品牌+”“機器人+”為主要抓手,提升改造傳統產業,加快家紡服裝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小微企業園建設,推動家紡服裝產業向時尚產業轉型。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未來產業。積極發展信息服務、研發設計、智慧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以上。實施樓宇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力爭新增重點樓宇18幢,稅收超億元樓宇達到6幢。

  深化開放合作。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加快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聚焦主導產業,依托重點平臺,強化精準招商,積極招引世界500強、央企國企、行業龍頭企業和區域總部項目,謀劃招引區長項目工程。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創新社會化招商模式,注重招商與招才、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力爭實際利用外資10億美元,浙商回歸項目到賬資金80億元。推進省級境外外經貿綜合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支持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發展。鼓勵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和并購重組,建立境外研發機構、生產基地。繼續做好對口支援、山海協作、區市協作。

  加快騰籠換鳥。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開展低效資源提質增效活動。實施新一輪工業園區提升改造行動,創新二次開發模式,推動未來科技城周邊、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區塊連片改造提升,力爭改造工業園區低效用地1000畝,改造提升產業空間150萬平方米。強化企業綜合評價運用,深化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妥善處置“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生產線)150家(條)。開展“低小散差”企業淘汰專項行動,加強“三合一”場所整治,推動租房經濟、小作坊經濟向產業經濟、美麗經濟轉變。加大存量土地資源盤活力度,清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6000畝。

  三、堅持美麗發展,著力打造生態宜居的品質新區

  以景區的理念規劃全區,以景點的要求建設城鄉,扎實推進城鄉品質提升年活動,進一步優化人居環境、生態環境。

  提升城市功能。積極對接全省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發展戰略,修編完善分區規劃,進一步擴大控規覆蓋面。配合做好地鐵二期、三期和杭臨、杭海城際鐵路建設工作,全力保障城西高鐵新城、運河二通道等重大工程,扎實推進東西向快速路、世紀大道快速路、臨平環線快速路、迎賓大道北延隧道工程、文一西路快速路(地下隧道)、新甫路等項目,確保320國道快速路、東湖快速路余杭段建成通車。開展品質城市建設專項行動,謀劃推進未來科技城公共中心、良渚新城國際商務區、臨平新城文化設施綜合體、開發區生產力服務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有序實施門戶節點改造、夜景照明、河道景觀、慢行系統、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地下空間開發等工程。加快臨平老城區有機更新,完成文化藝術長廊建設,推進臨平山周邊區塊改造。創新小城市試點開發建設模式,推動塘棲、瓶窯功能提升、環境提升、產業提升。攻堅征遷“清零”,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推進余杭街道直街區塊、閑林老集鎮、仁和獐山老集鎮舊城改造,基本完成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完善基礎配套,加快建設千島湖供水北線工程,新建擴建110千伏及以上變電所3座,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技術試點工作。

  加強城市管理。持續改善市容環境,積極推進城市管理標準化示范區塊建設。實施智慧城管工程,建設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臺,因地制宜推進共享單車電子圍欄、智慧公交站點等智能化城市設施建設。加強住宅小區物業分類管理,促進物業管理服務質量提升。縱深推進“無違建”創建,全面禁止新增違建,大力整治小區違建,拆除存量違建300萬平方米以上,加強拆后土地分類利用。深化“廁所革命”專項行動,確保完成城市、旅游、農村、附設公廁改造提升和管理升級。優化交通組織,與阿里合作探索建立城市“數據大腦”,加大支路網和公共停車設施建設力度,提升公交出行水平。

  振興美麗鄉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智慧農業,打響百園農業品牌,加快大徑山農業產業集聚區建設,創建省級農業“機器換人”示范區,擴大徑山茶、塘棲枇杷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效益,農業增加值增長1.5%。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擴大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建設提升“菜籃子”基地,切實保障糧食安全。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積極培育農村電商、民宿經濟、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積極爭創省級美麗鄉村示范區,啟動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以大徑山生態區為重點,謀劃推進村莊景區化建設,創建精品村60個、省3A級景區村莊10個。注重農村建筑風貌管控,強化村莊規劃設計和農房設計,深化“圍墻革命”。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加大涉農保險力度,推進農村宅基地確權發證工作,實施農村存量資產處置辦法和集體產權交易制度。制定新一輪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政策,出臺村級留用地指標換房產實施細則,探索村級物業經濟異地發展,增強“造血”功能,全面消除村級年經營性收入20萬元以下的薄弱村。

  強化環境保護。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改造提升項目91個,確保臨平凈水廠建成通水、余杭污水處理廠四期項目開工。深化“五水共治”,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積極創建“美麗河湖”。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加大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力度,著力提高空氣質量優良率。深化垃圾治理,全區垃圾分類覆蓋面達到80%,加強垃圾末端處置設施建設,提高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編制水利綜合總體規劃和河道水域岸線、北湖濕地生態保護等規劃,加快西險大塘提標加固前期工作,推進塘棲圩區防洪排澇、山塘水庫除險加固等項目建設。新增綠化120萬平方米,創建省級森林城鎮2個。啟動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推行農村土地全域整治,完成耕地質量等級提升4000畝、墾造水田和“旱改水”2500畝以上、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3萬畝。嚴格項目環境準入,全面推行鎮街生態環境質量報告制度。

  四、強化文化引領,著力彰顯獨具韻味的人文魅力

  以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次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強化文化擔當、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提升城市人文影響力。

  攻堅良渚古城遺址申遺。高標準推進環境整治,按期完成良渚古城外圍精品環線打造、遺產區內保留村落環境整治、遺產區周邊美麗鄉村精品村創建。全面完成遺址現場展示、良渚博物院陳列改造、良渚國際考古保護中心等項目建設。加強國際對接,以最佳狀態迎接國際專家現場考察評估。推進良渚文化國家公園建設,建成良渚文化藝術走廊景觀帶。謀劃良渚遺址可持續發展和利用,探索良渚文化主題文創產品開發。積極推動國際合作交流、大眾傳播教育,提升良渚文化知名度和影響力。

  加強文明文化建設。制定出臺“文化余杭”建設實施方案,全面提升余杭文化軟實力。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工程,拓展文明創建覆蓋面,加強道德先進典型選樹宣傳,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積極發展志愿服務。開展余杭名人研究,舉辦“我們余杭人”大會,深挖余杭文化內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余杭段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區文化藝術中心,實施余杭博物館改擴建、西部五鎮文體大樓等項目,加強村社文化陣地建設。廣泛開展文化惠民活動,鼓勵支持文藝精品創作。推進“書香余杭”建設,加強全民閱讀推廣。加快文創產業發展,培育打造一批龍頭文創企業。

  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把優質均衡的要求貫穿教育事業各領域,不斷加大教育發展投入,切實提升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各類教育發展水平。擴大教育資源總量,開工建設良渚高級中學等14個新建項目,建成啟用學軍中學海創園校區、實驗小學南校區等16個學校。加強教育人才引培,引進區外優秀教師100名,推進名師名校長培育工程,著力打造一流師資隊伍。扎實推進“教育西進”,精準實施“一校一策”教育質量提升計劃。

  五、立足共建共享,著力創造和諧幸福的美好生活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開展社會治理創新年活動,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優化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精準幫扶各類群體就業,新增城鎮就業17000人,引導和幫助5000名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推動就業社保與主城區深度融合,同步落實杭州市各類就業社保新政。完成無欠薪省級試點工作。搭建城市社區便民服務平臺,建設輻射周邊15分鐘生活圈的“市民客廳”“居民驛站”。加強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規范化建設,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深化殯葬改革,實施殯儀館改造提升項目,推進大中型骨灰存放室建設。擴大社會救助體系覆蓋面,提高扶貧幫困精準度,推進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關心關愛殘疾人,實行殘疾人免費乘坐地鐵、公交車政策。支持慈善、紅十字事業發展。高度重視回遷安置工作,加快多高層安置公寓建設。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實施住房租賃試點工作。

  深化健康余杭建設。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提升全區居民健康素養。推進良渚醫院、區三院整體遷建、區五院綜合改造等項目建設,確保區婦保院病房大樓、區二院急診樓投入使用。加強村社衛生服務站硬件提升和人員配備,完善基層院前醫療急救體系。深入推進優質醫療資源“雙下沉”、更高水平醫療聯合體和分級診療體系建設,優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探索老年人等群體長期簽約機制,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創新醫療衛生人才引培機制,強化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加強與阿里健康、浙大醫學中心等機構合作,建設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創建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強健身設施建設,扎實推進區全民體育中心(體育會展中心)、亞運場館改造提升等項目。實施旅游惠民工程。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完善基層治理“四個平臺”運行機制,深耕全科網格建設,提高網格提交事項辦結率、鎮街解決問題統籌力。健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體系,深化領導約訪接訪、包案化解機制,源頭預防、妥善處置各類社會矛盾。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網絡,依法嚴密防范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高度重視企業“兩鏈”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定期研判重點領域風險隱患,切實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加強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生產治理能力,堅決遏制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強化市場秩序維護,創建省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示范區。推行新型居住證制度和積分制管理,推進租賃房屋公共安全治理。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創建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深化基層民主協商機制,發揮村規民約、社區公約自治作用,推進民主法治村(社區)建設。推出百姓通便民服務咨詢平臺,開展“政府開放日”“余杭百姓日”等活動,拓展政民互動渠道。

  進一步做好統計、檔案、公積金、氣象、地方志、外事、僑務、臺灣事務、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國防教育、紅十字、老齡、計生、關心下一代等工作。

  各位代表,為民辦實事是區政府長期堅持的一項制度。今年政府民生實事項目實行人大代表票決制。前期,經過廣泛征集、仔細遴選、充分論證,區政府確定了12項民生實事候選項目,現提交大會審議。(1)住房保障項目。回遷安置4000戶;開工建設公租房1000套。(2)老舊小區改善項目。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0.3萬平方米;推進既有多層住宅電梯加裝,做到“愿改盡改”;完成全區143個老舊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改善工作。(3)農村道路建設項目。按照“四好農村路”建設要求,完成鄉村道提升改造100公里;開工建設2條森林古道。(4)交通改善項目。新增、優化公交線路不少于10條;新增、更新公交車不少于100輛;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000個。(5)教育衛生項目。實施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段學生放學后托管新政;開工建設特殊教育學校;新建、改建2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改造提升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信息系統,配備60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移動隨訪包。(6)養老助殘項目。新增30家示范型以上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創建20個無障礙社區。(7)文化惠民項目。新增農村文化禮堂15個,建成社區文化家園35個;建成公共閱讀空間50個;推進“百千萬”文化惠民工程,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70場,送電影4700場,送圖書1.5萬冊。(8)垃圾治理項目。推行“虎哥回收”干濕垃圾分離模式,服務居民總數達到20萬戶;“濕”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能力達到150噸/日;新增建筑垃圾固定處置點1個,處理能力達到3000噸/日。(9)供水供氣項目。持續推進山區農村大管網供水工程,開工建設石門、饅頭山2個小型水廠和中泰加壓供水二期工程;完成平原地區農村老舊供水管網改造35公里;完成燃氣改造3500戶。(10)環境改善項目。開工建設濱水慢行綠道46公里,完成25公里;建設口袋公園35個;新建、改建標準公廁150座。(11)便民服務項目。建設“智慧農村”項目70個;改造提升農貿市場8個,新建農貿市場檢測室6個。(12)公共安全項目。安裝電梯遠程監測系統3000臺;新建智能門禁系統5000套。對人大代表票選確定的10個民生實事項目,區政府將強化要素保障,全力組織實施,主動接受監督,確保將實事辦好、好事辦實。

  六、提升履職能力,著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為目標,加快職能轉變,提升能力素質,強化擔當實干,切實做到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努力推動各項工作再創新業績。

  堅持依法行政。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和區政協民主監督,嚴格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廣泛接受巡察、司法、審計、輿論和社會監督。深化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嚴格規范性文件審查,強化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強政務公開,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政府決策咨詢論證制度,提高民主依法決策水平。

  堅持科學施政。圍繞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針對性開展城市國際化、信息經濟、城市規劃建設等方面培訓,創新完善政府人才招錄培養模式。厘清部門職責邊界,著力解決行政管理中的盲點和難點問題。實施新一輪鎮街財政體制,完善鎮街與平臺融合互動發展機制。強化土地出讓統籌管理。加強重大項目前期論證和審核,提升政府投資項目資金使用績效,著力打造節約型政府。

  堅持高效理政。規范行政工作清單管理,按照“可量化、可執行、可落地”要求,建立工作計劃。優化考核評價體系,統籌政務督查,推出“電視問政”,確保制定的目標、出臺的政策、部署的任務落實到位。倡導簡潔高效的工作作風,減少繁文縟節,優化行政流程。推進智慧政府建設,加強信息互聯互通,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社會治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堅持勤廉從政。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全面查擺整治作風問題。深化“百千萬”“周三夜訪夜學”“九個一”等聯系服務基層機制,切實為群眾辦實事、為企業解難事。落實反腐倡廉各項措施,健全產業基金、工程招投標等領域監管機制,切實把行政權力和行政資源用在促發展、惠民生、優服務上。

  各位代表,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需要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區人民,銳意創新,真抓實干,爭創一流,加快建設“五大余杭”,爭當新時代發展排頭兵!

(聲明:此文有刪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