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訊 (記者 陳堅) 近日,第三批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共同富裕最佳實踐名單公布,我區黃湖鎮青山村建立水基金促進生態富民成功入選。青山村從水資源保護入手,構建起集環保、公益、商業、金融為一體的“生態+”發展協作平臺,實現“生態美”促“共同富”,走出一條未來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路。
(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
“善水基金”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沿著村道上山,成片翠綠的毛竹與一潭碧波的山塘相映成趣——眼前的青山村擁有豐富的毛竹資源。但20世紀80年代,當地曾在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劑,造成附近水庫的氮磷超標和面源污染,影響了飲用水安全。
2015年,黃湖鎮聯合大自然保護協會、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萬向信托等社會力量,合作成立全國首個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支持青山村水源地保護和綠色產業發展。
當地村民把林地承包經營權委托給“善水基金”集中管理,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善水基金”成立市場經營主體,進行產業開發和市場運營,收益主要用于支付林地生態補償金和水源地日常保護管理費用等,推動形成可持續的生態補償機制。
培育村民生態環保意識
在青山村推廣的“自然好鄰居”計劃,就是大自然保護協會促進村民基于自然理念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的典型案例。該計劃鼓勵村民采用“親近自然”的生產生活方式,為訪客提供綠色餐飲和民宿服務,降低對自然的干擾,并對加入“自然好鄰居”的農戶,在旅游客源導流、物質獎勵、優先開展業務合作等方面進行傾斜。
通過努力,當地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龍塢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在Ⅰ類水標準,融設計圖書館等一批文旅新業態的落戶,吸引了一大批年輕新村民來青山村工作、生活,并參與民主協商和鄉村管理。
如今,青山村已成為熱門的“自然生態打卡地”,每年組織自然體驗和志愿者活動200余次,超2000名志愿者參與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年訪客量達到4萬人次以上。
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產業
此外,青山村和“善水基金”信托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引入各方資源開展多元化項目開發。
在開發文創和傳統手工藝品方面,融設計圖書館的專業設計師以當地傳統竹編技藝編制金屬,并免費教授給村民。村民編織的手工藝品在“中國文化展”“米蘭設計周”等國內外展覽展出并面向市場銷售。在發展生態旅游方面,將水源地保護、低碳生活理念與城市居民對自然的向往鏈接起來,增加村民就業機會,帶動村民增收。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