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鎮黨委、政府,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區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區級有關單位:
現將《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 打造“和美余鄉” 高質高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2024年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中共杭州市余杭區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4年5月8日
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 打造“和美余鄉” 高質高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2024年工作要點
一、總體要求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和對“三農”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區工作部署,以“三個一號工程”“十項重大工程”為牽引,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深化“千萬工程”推進“和美余鄉”建設,加快構建“十村引領、百村振興、全域共富、城鄉和美”的新格局,實現“三農”共富先行,為建設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貢獻“三農”力量,努力打造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余杭樣板”。
2024年,全區農林牧漁增加值增幅達3%以上,高質量完成國家首批鄉村振興示范縣和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兩個“國字號”創建。全區143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總收入增長8%,達到11.5億元以上,村均經營性收入突破800萬元,全面消除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80萬元以下的相對薄弱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達到57000元以上,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二、深化改革創新,激發鄉村內生驅動力
(一)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 優化西部五鎮設施布局和公共服務配置規劃,全面提升中心城鎮承載能力。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和戶籍準入年限累計互認,全面實行電子居住證。建立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探索以積分制為依據的緊缺公共服務梯度供給制度。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市公安局余杭分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余杭分局、區住建局、區教育局、區民政局、區人力社保局、區衛生健康局、區農業農村局)
(二)優化鄉村營商環境。推動浙江余杭經濟開發區、良渚新城、未來科技城三大產業平臺與屬地鎮街結對幫扶,未來科技城與西部五鎮組團協作,進一步優化產業平臺與結對鎮街、村社在人才、產業、空間等資源要素上的讓利機制。規范農業農村行政審批事項服務指南,規范技術審查、現場勘驗等特別程序行為。完善網上辦事引導功能,實現“一搜就找到、一看就明白、一點就能辦”。推進部門數據共享、互通互認,提高申請信息共享率,普及電子證照。優化農業農村項目用地、環評等審批流程。有序組織開展農村土地二輪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完善農業農村領域首次涉農違法不予處罰事項清單,推進農業農村投資“一件事+明白紙”集成改革,落實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投資激勵政策,推進農業農村重大項目9個,完成年度投資22.04億元。深化農村“三位一體”改革,建設星級產業農合聯3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區農業農村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余杭分局、市生態環境局余杭分局、區市場監督局、區數據資源管理局、區供銷聯社、區林業水利局)
三、強化穩產固本,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三)全域落實良田建設硬措施。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落實補充耕地全程監管機制,確保補充可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做到補充耕地產能與所占耕地相當。深化“多田套合”耕地綜合整治,實施永久基本農田連片整治11000畝。加快推進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新建高標準農田1000畝,改造提升4000畝,畝均財政投入4000元以上。實施健康土壤行動,全區耕地平均質量等級達到2.85。完成農田水利灌溉工程更新升級33座。全面加強對各類資源要素和資金的統籌力度,實現耕地墾造和功能恢復3300畝。嚴厲打擊非法占用農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行為,分類穩妥開展違規占用耕地整改復耕。(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余杭分局、區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余杭分局、區林業水利局)
(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嚴格落實上級下達的糧食任務指標,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產量穩定在22.91萬畝、10.05萬噸以上,政府糧食儲備規模達到0.834億斤。糧食“五優聯動”實施規模達1.43萬畝。開展種糧成本收益分析,探索建立種糧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全面推行水稻種植完全成本保險。強化糧食產購儲加銷統籌布局、整體推進,確保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加強糧庫數字化建設,強化糧食庫存動態監管。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強化糧食安全教育。(區農業農村局、區發改局、區財政局、區商務局、區教育局)
(五)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以生豬穩產穩供穩價為中心,圍繞生豬逆周期調控,完善優化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構建金融保障產業發展格局,穩固生豬基礎產能,確保能繁母豬穩定在0.48萬頭以上。加快發展優質家禽、湖羊等特色畜牧業,家禽出欄達235萬羽。提升蔬菜保障基地面積700畝,蔬菜種植面積21萬畝、40萬噸以上。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建設,水產品產量4.3萬噸,努力建成年育苗能力10億尾以上的省內羅氏沼蝦育苗領跑基地1家。因地制宜推廣稻經輪作、稻漁共生、稻禽協同等綜合種養模式,全區稻田新型綜合種養面積達到40000畝以上。避免涉林墾造,開展林業“標準地”改革試點,發展林下經濟1000畝。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和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機制,探索建立統一的農產品供需信息發布制度。(區農業農村局、區發改局、區林業水利局、區商務局)
(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深化名院名校名企合作,加強校地合作項目,實施科技合作項目4個;實施“一對一”專家團隊指導“三新”技術試驗示范推廣項目,引進試驗優質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20個以上。圍繞“設施蔬菜”爭創全國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推進3個省農業“雙強”項目建設。建設高品質綠色科技示范基地2家、生態低碳農場4家、科技小院2家。深化“農業產業大腦+未來農場”模式,完善“設施+機械+數字”智慧農業集約發展體系,建設數字農業工廠1家、數字化供銷農場1家。實施重點品種農產品數字化追溯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迭代推進農業“機器換人”,強化農機技術和裝備集成應用,建設現代農林事服務中心2個,全程機械化應用基地2個,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89.62%以上。(區農業農村局、區科技局、區林業水利局、區科協、區供銷聯社)
四、拓寬增收渠道,深化強村富民集成改革
(七)持續促進農民增收。支持農戶發展特色種養手工作坊、山林經濟、庭院經濟等家庭經營項目。創新推廣用工訂單、定向、定崗培訓模式,健全跨區域用工信息共享機制,支持農民多渠道靈活就業自主創業。推進共富工坊等建設,探索企業管兩頭、強村公司和農戶管中間的產業共富模式。鼓勵以出租、合作開發、入股經營等方式激活農戶資源資產,新增盤活閑置宅基地和農房200宗。探索建立涉農項目扶持政策與帶動農戶增收掛鉤機制。開展農民數字技能培訓專項行動,促進農民 熟練掌握數字技術新農具,提高農民“觸網”技能。(區農業農村局、區委組織部、區人力社保局、區數據資源管理局、區文旅集團)
(八)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深化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圍繞盤活農村資源要素,全面探索農村集體資源市場化運營,積極推廣強村公司、飛地抱團、片區組團、共富聯合體、鄉村職業經理人等基層實踐創新,規范、高效運營區、鎮、村三級強村公司引領集體經濟發展,推進3個鄉創空間建設,激活鄉村資產資源價值。實施鄉村點亮行動,深化村莊經營。實施西部富美黨建聯建-“共富幫幫團”促鄉村振興項目行動,助推區級相對薄弱村脫薄,實現被結對村年經營性收入增長率高于全區平均水平。規范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穩步提高分紅村比例。深化鄉村旅游“五創”行動,推進村莊景區化2.0建設。(區農業農村局、區委組織部、區發改局、區科技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余杭分局、區文廣旅體局、區林業水利局)
(九)精準幫扶低收入農戶。完善產業幫扶、健康幫扶、金融幫扶、結對幫扶機制,大力推行公益性崗位、以工代賑、代種代養、來料加工等增收組合舉措,積極新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派強用好第一書記、農村工作指導員,實現鄉村振興重點幫促村派駐全覆蓋。完善低收入農戶動態防返貧監測機制,最低生活保障年標準達15108元。(區農業農村局、區委組織部、區民政局、區人力社保局、區供銷聯社)
五、提升治理效能,打造鄉風文明典范
(十)強化基層黨建引領。完善健全村社“爭星晉位、全域建強”工作機制,迭代完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軟弱渙散村社評估、指導工作機制,鄉鎮(街道)每年按照不低于5%比例倒排確定軟弱后進村,“一村一策”落實整轉舉措。深入實施新時代“領雁工程”,加強以村書記為重點的村級組織班子建設,選優訓強村黨組織班子成員,充分發揮鄉鎮駐村聯村干部實質性作用。深入踐行“四下基層”,持續推動基層走親常態化制度化。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于規范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機制牌子和證明事項要求,構建為基層減負“防火墻”機制,切實為村級組織和村干部減負,破解基層“小馬拉大車”難題。(區委組織部、區委辦公室、區委社工部、區農業農村局)
(十一)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 經驗”,以警源、訪源、訴源治理為重點,全域提升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水平。緊扣習近平總書記調研徑山小古城村20周年節點,打造“眾人議事日”,深化“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理念的理論溯源、全域實踐和宣傳推廣。面向區、鎮街、村社、網格4級用戶的實際需要,強化數字應用集成,用好“眾人議事廳”應用等鄉村數字化系統平臺,深度開發“余智護杭”基層智治綜合應用,賦能基層治理。加強平安法治鄉村建設,培育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3個,區級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區)占比達88%以上,黨建統領網格智治規范化運作達到92%。常態化開展農業農村領域掃黑除惡斗爭。完善村級小微權力監管制度,貫通集成基層智治系統,全區行政村“智慧印章”覆蓋率100%,清廉村居達標覆蓋率70%,創建清廉村居10個。結合黨紀學習教育,重點圍繞分區以來村干部違紀違法案件,深入復盤剖析,補齊漏洞短板,扎緊制度的“籠子”。深化“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結合屬地執法運行實際和承接能力,對賦權事項進行動態評估,確保需求和實際精準對接。建設“15分鐘公共法律服務圈”,深入實施法治進萬家宣講、戶有明白人培養、村有示范戶提升、示范有質感評價“四大行動”,扎實開展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培育提升工作。(區委政法委、區委社工部、區委組織部、區信訪局、區司法局、區紀委監委、區農業農村局、區綜合行政執法局)
(十二)推動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提升農村文化禮堂運行效能,舉辦新中國成立75周年鄉村文化活動,廣泛開展“我們的村晚”“我們的村運會”等群眾性活動100場次以上,評選五星級文化禮堂3家,持續擦亮“我們的”鄉村文化品牌。全面打響“五千年中國看良渚”品牌,高規格辦好第二屆“良渚論壇”,高標準推進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設。新創建省級文明村4個,省級文明鎮1個、省級文明單位2個,區級以上文明村鎮占比95%以上。創新文化特派團制度,建設非遺工坊,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加強鄉村文化研究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完成一批余閱書房、余閱書舍等建設。開發利用城鄉邊角場所建設群眾文化體育設施,構建“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推進“藝術鄉建”,培育文藝特色鄉鎮、村、基地2個。新建鄉村博物館2個。(區委宣傳部、區文廣旅體局、區農業農村局、區住建局、區文聯)
(十三)著力培育現代“新農人”。實施現代“新農人”培育行動,堅持“引、育、轉”相結合,推動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業創新。培育認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和示范性家庭農場5家、專業合作社1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2家。培育農創客300人,招引新鄉賢500人,招聘農村職業經理人4個。深化田間學校建設,發掘一批“田秀才”“土專家”“能工巧匠”,推廣雙師制、走出去、訂單式等培訓模式,力爭累計培訓高素質農民1萬人次以上,累計培育部省級鄉村振興頭雁104名以上。發揮融資擔保體系作用,推動落實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拓展首貸、信用貸、無還本續貸等便農信貸產品,涉農貸款余額達到350億元,農戶小額普惠貸款用信覆蓋率達到100%。(區農業農村局、區財政局、區人力社保局、區委統戰部、區供銷聯社、金融監管總局余杭監管支局)
六、提升產業質效,擦亮“土特產”品牌
(十四)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造。瞄準市場新消費需求,深挖山水林田、歷史文化、農事民俗、優質農產、特色小吃、氣候氣象等資源,創新開發精品糧菜、特色林果、優質茶桑、生態畜牧、珍品菌菇、道地藥材、綠色漁業等特色產品,培育發展鄉村民宿、山野露營、生態康養、清涼避暑、教育研學、運動休閑等新業態。打造鄉村“土特產”出圈網紅品牌,爭創氣候品牌,推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遺”和資源保護利用。新認定省級名優“土特產”1個、綠色食品7個,力爭實現全區休閑農業收入13億元以上。新認定浙江省優質林產品公用品牌“浙山珍”1個(區農業農村局、區林業水利局、區文廣旅體局、區氣象局、區文旅集團)
(十五)推進農業園區和農業全產業鏈建設。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提升苕溪省級農業園區,率先在全國走出一條傳統農業產業的優質高效發展、城郊型都市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余杭路徑。壯大蔬菜、水果、畜禽、漁業、筍竹等設施農業產業集群,認定省級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3個,建成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2個。依托農業資源優勢,建立和完善集種植養殖、精深加工、品牌創新、物流營銷、文旅契合等多環節組合、上下游貫穿的全產業鏈利益共享聯結機制,著力構建一二三產疊加融合的現代產業振興發展新體系,重點打造徑山茶、瓶窯果蔬、仁和漁業等3條億元級以上的農業全產業鏈,其中徑山茶全產業鏈達到10億元以上。深化茶葉品種選育推廣,構建徑山茶專用品種體系,爭取提供不少于60萬株專用品種茶苗。(區農業農村局、區市場監管局、區氣象局、區文旅集團)
(十六)提能升級鄉村“地瓜經濟”。支持農業企業“走出去”發展,在區域內外擴大生產基地、訂單基地規模,做強農業總部經濟。推進農產品電商產業發展,力爭實現農產品網絡銷售額13.5億元以上。實施“一村一品”培育計劃,分類打造書畫村、攝影村、運動村、藝術村等產業特色村5個以上??爝f主要品牌平均進村覆蓋率達100%。(區農業農村局、區商務局、區郵政管理局)
六、提升建設品質,推動和美鄉村先行
(十七)聯動推進鄉村風貌提升。基本完成區級國土空間分區規劃編制,完善“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村單元詳細規劃+農房設計”聯動機制。深化首席設計師、駐鎮(村)規劃師等服務體系,健全鄉鎮建設指導員和鄉村建設員制度。有效運用“農房浙建事”系統,嚴格落實農民建房帶圖審批制度。實施城郊結合部整治、城鄉風貌整治提升行動及現代化美麗城鎮建設,全力推進千年古城復興試點建設,打造城鄉風貌樣板區2個,培育現代化美麗城鎮示范鎮3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公廁協管機制,新(改)造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4個,行政村覆蓋率97%以上。按要求落實農房宜居改造、行政村管線序化、46個行政村道路提升。全域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完成農村水系整治9公里,打造親水節點3個。深化“一村萬樹”建設,爭創“一村萬樹”示范村5個。(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余杭分局、區農業農村局、區住建局、區交通運輸局、市生態環境局余杭分局、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國網余杭供電公司、區林業水利局)
(十八)全新提質精品樣板。啟動開展“千萬工程”新一輪點、線、面提升,差異化、特質化推進名村名帶建設,推進和美鄉村片區化、組團式、帶狀型發展。推進區級未來鄉村示范帶創建10條、區級未來鄉村示范村創建17個,建成市級美麗鄉村特色村1個,啟動建設數字鄉村12個、和美庭院0.45萬戶,推進省級新時代美麗鄉村共同富裕示范帶創建1條,爭創省級和美鄉村示范縣、示范村(未來鄉村)3個,和美鄉村覆蓋率達到45%以上,著力構建引領時代潮流、呈現未來元素、彰顯江南韻味的和美鄉村“余杭樣板”。(區農業農村局、區婦聯、區氣象局)
(十九)全域打造美麗田園。實施美麗田園建設行動,一體推進生產清潔、環境整潔、拋荒整治,構建秸稈露天焚燒和綜合利用全鏈條管控機制。實施土壤健康行動計劃,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7%以上,實現廢棄農獸藥包裝物回收率91%以上,回收包裝物無害化處理率100%。深化“肥藥兩制”改革,推廣主要農作物配方肥替代平衡肥和化學農藥定額施用標準,保持化學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確保單位耕地面積施肥強度小于23.43千克/畝,單位播種面積用藥強度小于0.092千克/畝。推動30畝以上漁業規模養殖場生態化處理設施全覆蓋。開展拋荒耕地和冬閑田綜合整治利用,完成拋荒耕地整治869畝。全面推行林長制,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完成森林質量精準提升4000畝,全區森林覆蓋率保持穩定。實施苕溪、京杭大運河干流余杭段禁漁期制度。(區農業農村局、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區科技局、區林業水利局、市生態環境局余杭分局)
(二十)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推行“四好農村路”2.0建設,提升改造農村公路60公里(含新改建和養護工程),完成投資1.2億元。加強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設施建設。改造提升單村水站6座,農村供水水質達標率95%以上。適度超前布局農村電網,新建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樁405個、新時代鄉村電氣化村10個。推動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集約升級,農村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覆蓋率達到70%。加強基層應急消防治理體系建設,完善農業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推進鄉村綜合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水電部門技術支撐、社會公司服務”的方式,組建農村表后服務隊,為農戶免費提供戶內水、電線路等應急維修、安全檢查服務。加快鄉村5G基站建設,推進5G數字化示范應用,打造開放共享、功能完備的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網絡。(區交通運輸局、區住建局、區林業水利局、國網余杭供電公司、區郵政管理局、區應急管理局、區氣象局、區發改局、區數據資源管理局)
(二十一)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入實施公共服務“七優享”工程,加快完善“15分鐘公共服務圈”。推進農村學?!敖坦搀w”建設,深化“區管校聘”管理改革,推動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學校流動,強化鄉村公辦中小學“名師”孵化,培育區級及以上名優教師不少于20名,農村等級幼兒園覆蓋率達99%。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軟硬件建設,完善專家資源下沉機制,實現名醫線上會診零距離。推動村衛生室納入醫保定點管理。深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康養聯合體鄉鎮(街道)覆蓋率70%。持續推進老年食堂建設,老年助餐村(社區)覆蓋率75%。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健全因病致貧返貧防范長效機制,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基本醫療保險戶籍人口參保率99.5%以上。實施困難群眾醫療費用負擔封頂制,困難群眾醫療費用綜合保障率達到83%。(區財政局、區教育局、區衛生健康局、區民政局、市醫療保障局余杭分局)
七、強化要素保障,確保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二十二)加強黨建統領。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壓緊壓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制定落實鄉村振興責任清單。建立健全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制度、鄉村振興表彰激勵制度。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要發揮“三農”工作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等作用,根據工作需要建立工作專班。各單位要根據職責分工扎實推進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及時向區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報告工作進展。推進年度“三農”重大突破性抓手清單,建立清單化管理制度,打造一批農業農村標志性成果。(區委辦公室、區政府辦公室、區委組織部、區農業農村局)
(二十三)強化要素保障。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區級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向農業農村傾斜。2024年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達到8%。要深化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改革,健全“政銀險擔基”一體化鄉村振興投入體系。加強農業農村領域“雙招雙引”,分層分類完善重大項目庫。完善落實鄉村產業項目用地保障機制,規范鄉村重點產業項目用地口徑。原則上安排不低于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的5%用于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建設用地。(區發改局、區財政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余杭分局、區農業農村局、區林業水利局、金融監管總局余杭監管支局、余杭農村商業銀行)
(二十四)強化務實導向。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樹牢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深化開展“大走訪大調研大服務大解題”活動,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農民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要加強農業農村領域安全風險隱患排查,加大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和投入力度。深化涉漁安全生產系統治理。堅決糾治“三農”領域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強化基層小微權力、小型工程、小額資金監督,持續規范村級組織權力運行,確保農村風清氣正、農民安居樂業。(區農業農村局、區委組織部、區林業水利局、區應急管理局、區氣象局)